围。至于监察州增减与否、辖地增删与否,日后视实情来办。诸公以为如何?”

    “圣人英明,臣无异议!”循序渐进是非常英明的决定,众臣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纷纷拱手说道。

    “单独由我一个人说,不仅无趣、还容易造成疏漏,现在问题越多,日后的麻烦和错误就越少。”杨广笑了笑,颇为轻松的说道:“诸公若有什么疑问疑惑,但请一一道来。”

    杨广受杨集影响极深极大,变得没有那么武断了;哪怕他在朝堂上固执的定下某项政策,事后也会召集重臣对话,说明自己用意、深意。

    这种“民主”的作风,不仅让他获得好名声、让重臣有存在感,最重要的是少犯错误。而这种“群策群力”所带来的好处,又让他更加重视“群策群力、各抒己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了,那些见不得光的龌龊事,肯定不在此列。

    “圣人,州官权力极大,容易出现挟民自重、拥兵造反养匪自重等状况,这也是总管府战时设、平时撤的用意所在。”苏威拱了拱手,问道:“圣人,老臣想问的是,朝廷如何防止州级官员?”

    “州和郡县一样,执行先帝定下的三年任期制;原则上,官员任期一满,要么升迁,要么平调他州。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朝廷任免,禁止地方官员就地录用僚左;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进行考核,以决定奖惩、升降。”杨广说的这些政策都是杨坚时期制定,虽然因为交通不便等问题,使这些政策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无法执行到位,但确实有效的避免了一些事端的发生。

    “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杨集说道。

    杨广一摆手,道:“讲!”

    “我要说的是三年任期制,这项制度非常好、无可挑衅,但时间实在太短了!”杨集说道:“边州路途遥远,上任的官员总是因为交通不便、天气不好、水土不服等意外,不能及时上任、无法及时履职。有的人接到任命以后,甚至走了大半年,方才抵达履职的地方。一来一回,光是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一年多时间,剩下的一两年,又能做出什么政绩来?”

    “我认为三年改成五年比较合理,如果朝廷担心地方官员狼狈为奸,可以把上任时间错开。比如说现在的州,头一年初换刺史、第二年初换通守、第三年初换主薄、第三四初换长史、第五年初换司马。该州各县县官亦是如此,不过时间则是调整到中期或年末。总之,就是别让五大主官、州县主官相处太久,免得他们联手作桉。”

    杨广等人听得面容潮红,如饮美酒、酣畅淋漓。

    大隋官制耗尽无数精英的心血,这才走到了今天这步,精英们在官制这方面早已江郎才尽;哪怕他们明明知道不完美、有漏洞,可究竟是哪里不完美、哪里有漏洞,但他们死活都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杨集这两个很寻常的方法,却显得十分珍贵。

    苏威面容振奋的高声道:“圣人,老臣附议!大王此之二策实为老成谋国之论。”

    杨集没有理会他这一套,又见一些人面露喜色,心知他们被监察州这个等级的大小官位吸引住了;殊不知,这是包裹毒药的糖衣。

    诚然,州郡县三级制度是历史必然、是大势所趋,于国于民都有利。但说来说去,其实杨广和杨坚一样,都是剑指品级虚高的地方官、吃干饭的散官勋官和爵官。

    诸多品级虚高的地方官、吃干饭的散官勋官和爵官之中,又以关陇贵族子弟为最;就拿今天早朝上那数千名吃干饭的官员来说,至少有八成是关陇系,所以他的最终目的还是关陇贵族,只不过今天这一步,主要是砍向品级虚高的州官(现州)。

    州升级成大州了,官名不变、品级肯定也不变,那“凭空”冒出来的郡官,干的事情比州(新)官少了好几倍,你又有什么资格和州官(大)品级一样?

    二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