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与泄题的利益不合,只因泄题的目的要么是让自家子弟事先写好文章、背好华章,然后在考试中抢占制胜之先机;要么就是拿试题卖出高价钱,而买题者,也是为了抢占制胜先机。正是基于以上两点,所以老臣认为泄题者为了保命、获得题目者为了获胜,都会秘而珍之,而不是到处宣扬。”看了杨广一眼,何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圣人,凉州率先举办全民科举,比朝廷还早了几年。开始还好一些,后来每年都有士子和掮客猜策论题目,他们猜测的方向一般都是国内国外局势、邦交、当前军政大事、朝廷政令……这一次,极可能也是因为大隋与突厥关系紧张、辽东战事的缘故,所以被他们误打误撞的猜中了。”听到

    “也”字,杨广忍不住问道:“这么说来,凉州也被猜中了?”

    “连续被猜中了两回,而这两回的题目都是卫王所出!”何妥忍住了笑,补充道:“卫王经此两次,再也不出题了,而别人也猜不中了。”众人:“……”杨广笑道:“这么说来,卫王所出之题,应该是当时大事件有关了?”何妥点头道:“正是!”杨广回想起何妥之前所说一切,越想越觉得有理,他呵呵一笑,向众臣说道:“这么说来,朝廷也是犯了卫王的失误,故而被人们把住出题关要。”

    “何祭酒,会不会太过武断了?”苏威想了想,忽然说了一句。

    “这是十分明显的事,武断不敢当!”何妥向苏威拱了拱手,说道:“倒是卫王所说的两句话与苏相十分贴切。”苏威眉毛一轩,还礼道:“哦?但不知是哪两句话?”

    “第一句是‘压住一场舆论风暴的最佳良方,就是制造一场更大舆论风暴’;第二句是‘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何妥说完这两句,便向杨广和苏威分别行了一礼,然后默然入座,任由众人自行猜解。

    但凡知道两人过节、恩怨的人,都心生好奇的看着何妥,他们本以为又是一场点火纷飞的唇枪舌剑,不料何妥仅仅只是引用了杨集的两句话。

    一会儿功夫,这些人中英杰都回过味来了,纷纷用一种怪异的目光看向脸色平静苏威。

    记得上一场舆论风暴是

    “苏威和杨集争尚书省大权”,仅只几天时间,轰轰烈烈的泄题便将之掩盖。

    另外就是苏威乃是位高权重、久居上位的智者,然而等到不爽他的杨广话音刚落,他就迫不及待的说

    “知道策论题目的官员并不多,只要一一询问、审问,便可知晓泄题者是何人。”这句话,若是由武将或入仕未久普通官员来说,没有半点问题,但是由苏威来说那就很不合适、不正常了;就算他忽然犯昏、急于表功,可何妥都分析得这么透彻了,他还来一句

    “太过武断”,这分明就是要把泄题之罪扣在出题官员头上。他的表现很像是

    “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他为何这么着急、失态?因为他极可能是

    “制造一场更大的舆论风暴”的人,所以才要被冤枉者扛下泄题之罪。

    “制造一场更大舆论风暴”的人,自然要用

    “冤枉”他人的方式来背黑锅,好让自己从中解脱出来。苏威脸上不动声色,心中暗自骂何妥祖宗十八代,这混蛋果真是自己的克星,一来就拆穿了自己手段。

    杨广也怀疑是苏威搞的鬼,只是苏威也不知策论的题目,所以只能解释为苏威猜对了题,然后到处宣扬,以达到压住

    “苏威和杨集争尚书省大权”的舆论。杨广虽然没有证据来治苏威的罪,心中却是恶心得不行。

    他深深的看了苏威一眼,向众臣问道:“此事关系重大,诸卿可有其他看法、或不同见解?”

    “圣人,老臣认同何祭酒的说法,且有补充。”说话的是新任大理寺卿赵绰,此人正直刚毅、廉洁奉公,先帝时期便执法不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