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最终查无鬻题实据,却仍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向乡试座主梁储送礼等理由,将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县衙为小吏。

    因此许国的疑问,并不能算是无中生有,明朝会试的第二场、第三场,以及殿试策问中,都包含大量典故,而通晓经史掌故虽然不如写好出自四书五经的八股文重要,但是考生若是不解典故,几乎是无法作答的。

    譬如弘治十二年令唐寅、徐经身陷流言的关键一题,其中涉及典故的原文即为,“试举其大者言之:有讲道于西,与程子相望而兴者,或谓其似伯夷;有载道而南,得程子相传之的者,或谓其似展季;有致力于存心养性,专师孟子,或疑其出于禅;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夫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

    此题中被称为“旷世而见”的四位“豪杰之士”,乃指张载、杨时、陆九渊和许衡,其中涉及许衡的话,即所谓“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典出元代理学家刘因的《退斋记》。

    这一句暗含的典故讲的是历史上的许衡获闻程朱理学,以朱熹《小学》、《大学》等传授生徒,提倡纲常名教,后应忽必烈征召,出任京兆府提学、国子祭酒,以理学教授蒙古子弟。

    后因权臣作梗,屡次破坏汉法,导致诸生廪食不继,办学缺少经费,迫使许衡不得不辞归乡里,因此发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的感叹。

    所以如果要答这一题,必须一见到题干,就知道其言出自刘因,讲的是元臣许衡在忽必烈当政时期出任国子祭酒、传播儒学的故事。

    这就好比之前的一见题目中的“天圣三年观孙奭讲《曲礼》”,就要知道宋朝有崇政殿说书,要知道孙奭其人其事,要知道宋真宗和宋仁宗的为政举措。

    即使明朝科举对经史策的写作水平要求不高,但是如果考生读不懂题目中蕴含的深意,没能揣摩出典故中所影射指代的人和事,写下的答案便往往是牛头不对马嘴的。

    而偏偏科举选拔的一大标准,就是要选出最能契合出题者意图的考生,有这一标准横在跟前,许国的质疑就师出有名了。

    或许“天下无君”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策问题目,但是考生们不知道它的典故出处,揣摩不出皇帝出题的意图,这文章又如何作得呢?

    即使有人把文章作出来了,恰恰又符合皇帝的心意,但是这种文章它一定是不符合朝廷筛选人才的标准的。

    而明清科举考试最讲究的是一个流程化和规范化,殿试策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会试合格的考生排名次的。

    换句话说,如果这殿试策问的题目自身就不符合科举标准,其选出来的人才,又如何能让读书人信服呢?

    就算是在现代比较开放的社会,照样有应试高考生觉得出国留学生录取门槛过低、自费留学国外名校者名不副实的情形出现,何况是在观念保守的封建时代呢?

    想通了这一点,朱翊钧不禁在心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如果他执意坚持下去,当真用“天下无君”当殿试策问,内阁并不会反对到底。

    但是最终结果肯定会跟许国担心的一样,选出来的考生不但不能服众,而且可能会导致跟弘治十二年如出一辙的诬告与连坐。

    何况顺天府乡试案的涉案考生正经历覆试,如果因此导致党争乃至牵连内阁首辅,那定然是得不偿失。

    朱翊钧思索再三,终于说服自己这应该不算是所谓的历史命数,而是制度惯性所带来的改革阻碍,

    “……卿每提醒的是,便依卿所言,以‘立纲陈纪’为此科之策问罢。”

    覆试与科举的问题解决之后,三位首辅显然是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