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给他们每户一两银子,各匠户们都是异常兴奋,这只是简单的修补些盔甲军器,就有如此待遇,纷纷讲着张诚的好。

    同时,吴志忠那边募兵一事,也是颇为顺利,张诚并未按照朝廷规定的粮饷标准招募军士,其实,大家对此也都已心知肚明。

    这宣府镇城虽人口众多,却百分之九十皆为军户出身,民户极少,这些军伍中的积弊,镇城中上至巡抚、总兵,下至普通军户,都是一清二楚的。

    整个宣府,就没有一处军营是足额发放粮饷,这粮饷本就不足,再加上层层克扣,到了各处军头手中,又是全部节流住。

    他们将手下的军兵分为三个部分,那些老弱根本不管,而一些青壮却会不定时的发放一些粮饷,使其感受恩典,好从中拣选精强之人,充入自己的家丁队伍。

    而他们节流下来的全部饷银,几乎都用于养着那些善战的家丁,有一些将官甚至贴钱来养活这些家丁,因为这是他们富贵的本钱。

    明末这个时代,评估诸军将实力的一个标准,便是其手下恩养着的家丁数目,而且,这些家丁也确是有用。

    他们真真的是战力精强,战时若是主将有命,也会真的在战场上搏杀,如果战事不利,他们更会护着主将突围脱逃,所以各地军将才会贴钱都要养上一些忠勇的家丁。

    而张诚此次在镇城外招募军士,就扯起大旗,明确每名被招募的军士,先发安家银三两,此后每月更有月俸一两,绝不拖欠。

    此时,大明北方各处军镇中营兵初募,大约是安家银二两至三两,但许多军将都是自各处卫所直接选募,如此便不用再给付安家银。

    这也是一处弊病,张诚就不管这些,军户来募也照样发给安家银三两,民户更是如此,只此一点便足以吸人眼球。

    还有就是,营兵按制还有月粮、盐俸等等,不过,此时都已换算成银两结算,月俸大约是步卒一两五钱上下,骑兵时二两四钱左右,另外骑兵还有黄豆银,每点二十余两。

    不过,此时各军之中饷银克扣严重,几乎就没有一处实发的,吴志忠这边扯着大旗说安家银三两,月俸折银约合一两,围观者众,信者却是寥寥。

    就算张诚此番入卫勤王后的一些事迹,正在宣镇各处传扬,使得宣镇中许多年轻人都羡慕不已,在初时,却也是无人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