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畴,可见他的容忍已接近极限。

    若是别人的话,洪承畴或许不会太过在意,然王承恩却与别人不同,他虽然在朝中无官无职,但却是连当朝阁老都不敢开罪与他。

    洪承畴面色有些凝重的说道:“王公所言极是,此战至关重要,确为一场国运之战。”

    他接着又继续说道:“诚如王公所言,不惟宣府军最是敢战,张诚亦是胸怀韬略,实属难得之将才,假以时日,其成就恐还会在本督之上,平贼灭奴,或全赖此人。”

    洪承畴突然话锋一转,道:“正是因为张诚乃杞梓之才,承畴也是出于爱才惜才之心,不忍其锋芒毕露,成鹤立鸡群之事,而引致诸多猜忌妒恨,如此四面树敌,反于张诚不利。”

    他见王承恩面色已有所缓和,便接着继续说道:“正所谓‘树大招风’,古人也言‘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

    承畴观张诚此人,治军打仗确为其能,但却是年轻气盛,于人情世故之道,还有些许欠缺,需要多加磨砺,使之懂得收敛,知晓松驰之道,以成国之大器。

    否则,其正是少年气盛,又志得意满,恐过度张扬,显达于人前,更因此引来诸多谤诽之言,终非为国惜才爱才之本意。”

    王承恩越听越发觉得洪承畴所言在理,自己似乎有些欠考虑,这时洪承畴又开口继续说道:“况本督亦非是将宣府军束之高阁,弃而不用。

    可宣府军自援辽以来,屡战奴贼,虽连连大胜,鼓我士气,壮我军威,然宣府将士也久战心疲,确需好生休养,免其劳心乏力,反为所累。

    而今,宣府军屯驻黄土岭,牵制奴贼正蓝旗豪格所部兵马,然宣府军随时可引兵北上,支援大同王朴总兵,北渡小凌河,直接进兵锦城南关。”

    王承恩目光已然转向北面的女儿河,他此时也觉洪承畴确是一片公心,所言亦颇有些道理,但对于今日战事,仍难免心中忧虑。

    于是,他淡淡说道:“军事上,咱家非是内行之人,本不应多嘴,然此一战干系重大,皇爷亦为之忧心,咱家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洪督臣,你说是也不是啊?”

    洪承畴面上浮现出一丝苦笑,他知道王承恩这是在同他叫板,看来今日之战,终究还是离不了张诚与宣府军马。

    但面对的是大太监王承恩,他又不好随意敷衍了事,内心中不由一阵感慨,自己想要做成些事情,为何就如此之难?

    “王公为皇上心忧,为国事操劳,承畴等皆有目共睹,实为我等之楷模。”

    他先是夸奖一番,接着又道:“承畴亦知今日战事之干系重大,而张诚的宣府军兵,已是我援辽王师之军胆,实王师军心之所系,虽不可轻出,然胜负之决,又怎可无宣府军?”

    如此,洪承畴等于承诺今日之战,必有宣府军出击的机会,只是不会轻易动用宣府军马,需在必要之时,作决胜之战。

    “如此就好,如此就好。还望洪督能时刻以国事为重,不忘圣恩浩荡才是。”

    王承恩淡淡的留下一句话,便即转身离去,两名小太监一声不响的随在他身后,缓缓下了高台,回右侧那座小暖帐而去。

    望着王承恩缓缓而去的背影,洪承畴也是一脸无奈,只能在心中暗自叹息罢了。

    亲信幕僚谢四新在旁提醒:“督臣,已是午时过了,是否用些膳食?”

    “不了,将士们都在浴血奋战,我哪里还有心情吃饭?”

    洪承畴目光略显暗淡,今日一战,他的诸多部署皆未见有大的效果,多尔衮果然老练狡猾,竟能如此沉得住气。

    多尔衮似乎看破了明军的诱敌之计一般,对唐通、白广恩、马科那边一直隐忍,只是派出少量满蒙八旗精锐,阻止其继续北进,并未出动主力大军与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