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更有一位总兵奋战负伤,三位总兵不知所踪,自副将以下更不知伤损几人,近三万余英勇将士捐躯沙场,更有四万多人因伤亡而不能再战。

    虽然这其中有许多是冒名顶替,又或者是随军的民夫壮丁,但对于大明王朝来讲,今天的他们都是国家的英烈。

    其实,自援辽王师进兵松山至今,连番大战下来,清军几乎也可以用损伤惨重来形容。

    他们战死了一位豫亲王多铎,战亡的固山额真亦达五人之多,而梅勒章京、甲喇章京以下军将更是不知其数,战亡的各旗披甲兵也有近两万众,而随军的包衣、跟役更是不计其数。

    就连号称天下精锐的大清国巴牙喇纛章京也有数人,战亡于今次辽东之战,可以说这一战已经使得清国元气大伤。

    当然,清军伤亡士卒中以外藩蒙古、朝鲜军与汉军各旗将士居多,其次是内附蒙古和蒙古八旗的北虏骑兵,最后才是他们的核心战力满洲八旗,也是伤亡最小的。

    清国为了这一场大战,竟举国动员,但凡身高超过大车车轮的男子,无论成年与否,都被征召出战,如此才勉强凑齐了十七万人马。

    而这十七万人马大军中,却只有十一万人是被称作“披甲兵”的真正战士,这还是集外藩蒙古、内附蒙古、朝鲜军、汉军四旗,蒙古八旗,以及满洲八旗的全部。

    战至今日,就已战亡披甲勇士近两万人,此外其因伤而减员的也有一万五千多人,这还不算那些各旗的包衣跟役。

    如此,清军也是元气大伤,而洪承畴、王承恩等人不知道的是,那些随征的外藩蒙古各王爷、台吉、贝勒们已然是怨声载道。

    就连内附蒙古各部的台吉们,也已颇多怨言,这些甚至已经影响到了蒙古八旗勇士们的士气,更不要说那些朝鲜兵。

    这也是张诚、吴三桂、王廷臣等三路明军,能够与奴贼鏖战至今,仍不落下风的关键所在。

    虽然,明军经过几次大战得胜,军心士气都是高涨,但野外浪战确实与奴贼差距甚大,今日之战果,实赖奴贼士气低落所致。

    以上这些还是洪承畴现在所知道的伤亡情况,而昨日与今日的连番大战,许多战损还未有时间详细统计,估计伤亡情况更甚于此前几次大战。

    但不论如何,总算是攻到了锦州南关外,自打锦州城被奴贼围困快要两年的时间里,此刻才是距离解锦州之围最近的时候。

    蓟辽总督洪承畴对王承恩道:“王公,本督要率领亲卫渡河北上,此间虽有邱抚臣留下指挥防守,但却离不得王公坐镇啊。”

    王承恩如何不知洪承畴这是在给自己台阶下,为自己捧出一个不随他过河的借口而已,当下便笑吟吟地说道:“如此,咱家就不给洪督添乱啦。”

    他接着又不无关心地对洪承畴道:“只是,河北战事凶险,洪督乃辽东军民安危所系,当注意防范,切不可身犯险地。”

    “自然,自当如此。有劳王公关切。”

    …………

    就在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告别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率领自己的幕僚与亲军渡小凌河北上之际。

    大清国睿亲王多尔衮却是十分焦急,他苦心孤诣地谋划着要在女儿河、小凌河北岸,将明军主力尽数击溃。

    但却事与愿违,连番大战下来,除了郑亲王济尔哈朗那边接连击溃明军蓟镇、密云镇、山海镇等兵马外,自己与代善两处却如一头撞在了铁板上,并未讨得多少好处。

    吴三桂与曹变蛟所部,虽然在兵力上明显弱于自己,但是却足够顽强敢战,接连两日的轮番猛攻狠打,就是不能将其击败击溃。

    甚至一度还被曹变蛟率领少数精骑,冲进自家军阵内,就如当初在乳峰山下那般,被他在自家军阵内一顿横穿乱打,险些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