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战斗力。

    仲长卿随摩黎忽进入衙堂,看到宗王兀鲁烈与罕都等将,正与河西遣来的使者说话——曹师雄要留伊阙关主持防线,轻易不敢脱身,由河洛兵马都总管府的长史孟俭等人赶来中牟商议北撤的具体细节。

    仲长卿与摩黎忽上前见过礼,就坐在一旁静听他们议事。

    岳海楼举火自焚,对河洛诸将的震动极大。

    颍州会战中期,罕都主张两府兵马从河淮腹

    地撤出,河洛诸将对要不要放弃河洛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曹成、孟平等将就极力反对放弃河洛。

    他们以为河洛除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外,其地理形势也是群山环绕,崤山扼其西、熊耳、外方山镇其南,嵩山、箕山控其东,北部略微开阔,但隔河相望的河东又是镇南宗王府的辖域腹地,是坚定而强大的后靠。

    南兵想要进攻河洛,只有三条线路:一是从武关道迂回到洛水上游出兵,用兵通道极其狭仄;一是从颍水上游河谷出兵攻打位于河洛东部门户轘轩关,山道险阻,一是从汝阳、广成出兵,沿伊水而下,攻打伊阙关、大谷关,出兵通道同样宽敞不到哪里去。

    曹成、孟平等将虽然承认河洛汉军野战已不及京襄精锐,但之前可不觉得六七万河洛战兵,据崇山坚隘以守,将南兵拒之河洛以外不会有大问题。

    除了河洛诸将外,镇南宗王府内部乃至汗廷诸大臣起初对要不要放弃河洛,也是充满争议——最初妥协下来的方案,可以将许陈颍等地的汉民先迁往黄河以北。

    谁能想到颍州会战最终的结局,会如此的惨淡、惨烈?

    整个京西乃至河东的汉军都被打空了,新编练的汉军三五年内都不要指望能有什么战斗力,这意味着曹师雄不从河洛撤出,南兵在进占郑州之后,还可以肆无忌惮的从嵩山以北的虎牢关,对河洛东北部地区发起进攻

    。

    曹成、孟平等将,还可敢说真有把握守住河洛吗?

    再者,镇南宗王府现在也迫切需要将河洛汉军撤下来,去填黄河北岸的防线。

    这样才能将兵力已经变得有限的骑兵部队集中起来,威胁南兵不会肆意沿黄河南岸展开。

    气氛虽然压抑,但总算没有谁再对北撤之事提出异议,都想着赶在汛季过去之前,将诸多工作都准备妥当。

    当然,仲长卿注意到静惮宗王府的使者,神色间对颍州会战的惨败多少有些不屑一顾,大概以为此败是汉军太过无能的缘故吧?

    对此,仲长卿也无法辩解。

    诚然,两府镇戍军虽说在泰和东北、汝阴以北的战场上伤亡惨重,但主要也是为了抢在汉军主力溃败前打垮南兵的侧翼,却不想集结于泰和正面战场的七八万汉军,并没能支撑住半天。

    而就两府镇戍军各自所负责的战场,战果也算不上难看,最后也从容撤出战场。

    仲长卿还知道静惮宗王府的使者之所以心存不屑,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静惮宗王府辖下的汉军规模很小,却拥有赤扈最为庞大而强大的骑兵部队。

    一方面静惮宗王库思古作为老汗王的幼子,虽说最终没能继承汗位,但以赤扈幼子守灶的传统,直接从老汗王手里继承了赤扈最为精锐的王帐军。

    另一方面静惮宗王率部征服的乃是党项、黑石以及西域诸部,收编主要也是西北诸蕃部的骑兵精锐

    。

    目前镇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所辖骑兵仅剩六七万人马,而静惮宗王府却辖有达十五万之巨的精锐骑兵,自然有资格心存不屑,说不定静惮宗王府的人马还巴不得镇南、平燕两府彻底放弃中原呢。

    一旦镇南、平燕两府彻底撤出中原,规模庞大的归附汉军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力就将大幅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