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乃是徐怀构想中南北主干道的一部分,未来需要继续往北、往南延伸。

    泌襄大道北延线,经方城延伸至叶县的砂石路已经同时开工建造,后续还将贯接襄城、许昌、长葛、新郑,延伸到郑州治管城。

    泌襄大道南延线,则是经鹿门山往南,沿着汉水东岸,往郢州、复州、鄂州境内延伸,直抵长江之滨。

    唯有做到这一步,这条大道才算是初步将帝国的南北部贯接起来。

    襄阳老城位于砚山(荆山余脉)与汉水之间,地形狭仄;文横岳主政期间,又在旧城以西,于隆中山北麓与汉水之间拓建新城。

    整个襄阳城加起来,东西长逾九里,南北约有四里纵深,放在以往可以说是一座大城,作为帝都所在,显然还是太狭仄了。

    而襄阳城南面受阻于砚山、隆中山、柳子山,北面受阻于汉水,没有拓展的空间,同时襄阳城与更为广阔的南阳盆地以及荆湖北路的随郢安黄等州,被汉水阻隔——哪怕鱼梁洲大铁桥建成之后,也是远远不能满足作为帝都的陆路交通需求。

    司空府规划襄阳新城时,主要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将北岸的樊城并入襄阳,一是在汉水东岸、鹿门山以北的枣阳县南部地区择地建城。

    司空府反复权衡,最终决定将未来帝都的新城,建在汉水、唐白河以东、鹿门山以北的开阔地带,这样除了泌襄大道作为贯穿帝国南北的主干道能尽可能拉直外,还能节省在唐白河下游建造一座超大型铁桥的巨量投入。

    唐白河作为云阳、泌阳南下襄阳的主要航道,不想中断航运,又要保障陆路通畅,就必需建造大型铁桥,而其他相对次要的河道,短时间内则可以架设浮桥,节省建造成本。

    当然了,收复汴梁之后,朝中立即就有很多还都的声音。

    现在要在汉水东岸,为帝都建造一座新城,很显然消息走漏出去,注定会引起一片哗然。

    因此,徐怀与史轸、韩圭等人商议,决定新城的事目前只做不说。

    现在也不可能直接上手就建新城,除了鱼梁洲铁桥以及泌襄大道南延线等大型工造外,前期会在汉水以东建造京襄最大规模的商货中转码头及储运地。

    同时还会在鹿门山以北建造选锋军第三镇驻营及训练地,先将汉水以东、鹿门山以北十数里方圆的建设土地都圈占过来。

    后续还会将司空府、襄阳学舍以及平凉郡王府等建在东岸。

    至少要铺垫三五年,等东岸建设稍微有些规模之后,又或者说司空府进一步掌握朝野局势,等满朝文武都在襄阳扎根安定下来之后,再正式抛出帝都新城的建设方案不迟。

    当然了,推动一系列超大型工造建设,朝野也有很多劳民伤财的批评。

    不过,为了避免过度消耗民力,徐怀推动大规模工造上马,从来都是采用征募相结合的方式,从来都没有以强征徭役的方式,强行驱使民众做无偿的重体力劳役——对战俘的奴役除外,即便是战俘,在完成一定年限的苦役劳作之后,也会恢复庶民的身份。

    专门征募从事工造的工辎兵,哪怕发放的饷钱再微薄,也会保证略高于同期的耕种收入。

    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司空府日益强力的财政收入进行支撑。

    徐怀以司空府掌控朝政之后,并没有大幅提高江东、江西、荆南、荆北以及浙东的税赋,五路度支使司每年所纳租赋钱粮,大体保持在第二次淮南会战期间的水平上。

    汴梁失陷以来,中枢岁入也主要依赖于这五路所上缴的钱粮租赋。

    包括铁盐茶布等商货的榷税在内,五路一年差不多每年能为中枢提供近三千万贯的岁入。

    除了江东、江西等五路之外,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以及福建路地处荒僻,人丁稀少,每年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