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常虽然处事干练,但对朝廷州县衙署那一套却不熟悉。

    徐怀在淮源大权独揽,做什么事都行,但要不想将来被人挑刺,文书上的工作都要做得妥妥当当,所以更需要一个精通案牍文书之事、也能叫他们信任的人担任县丞或主簿才行。

    没有谁能比程益更合适了。

    除了程益之外,县衙六房及其他杂琐事务,将由苏老常、徐武江、郑屠等人具体负责;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徐怀以及大多数人手精力都要放在兵马操训及统兵作战上,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顾及县政。

    而当前最为紧迫的事务有两桩:

    第一桩则是征募乡兵。

    这是兵房负责之事。

    传统的乡兵编训等事,主要掌握在地方大姓宗族手里,乡兵首领也通常都是由各大姓宗族的核心人物直接担任;县衙兵房通常只需要做一些登记造册的事务性工作。

    徐怀这一次自然要彻底打碎掉传统的乡兵编训模式,直接募兵入伍,甚至还要将现有两千五百名正卒的兵籍管理、功过奖罚等事,都统一纳入兵房。

    京西南路都部署司所直接管辖的兵额也就六七千禁军而已,淮源县兵房未来将直接负责五千兵马的兵籍等事,自然要比想象中重要得多。

    兵房将设左右经承,分别由徐武坤、范雍担任。

    第二桩是要确山县西部的大腹山脚下择地修建都巡检司大营,以及开辟从淮源直接翻越北岭前往都巡检司大营的道路;同时更为复杂、繁琐以及令人头痛的是五千人马粮秣及兵饷筹措、发放。

    在没有找到合适、值得信任的人之前,工房、户房以及吏房经承,都由苏老常一人兼领。

    此外,原淮源巡检司武卒直接转为刀弓手及刑房狱卒,徐武江兼领县尉司及刑房经承,实际负责新县城的城防、治安及刑狱等事。

    礼房掌举学、科举、教化、祭礼等事,在当前形势下已不再重要,没有合适的人选之前,则由程益兼领。

    淮源置县,驿传之事也是重中之重,不仅包括人员往来的接待、安置,还包括与各衙署的沟通、文书传递,徐怀则有意由郑屠兼领驿传。

    在六房之外,徐怀还计划将金砂沟矿场、铸锋堂的炼坊以及原唐氏所属、后为铸锋堂实际控制的十八里坞铁矿场,设置三座监司并入县衙由徐武良等人负责。

    当世役兵,除了供给口粮以及赏银钱外,平时并没有固定的兵饷。

    绝大部分底层兵卒,自己想混口饱饭,还要指望将吏不克扣,很难依赖军中所得养家糊口。

    这使得兵卒在宗族、州县的地位越发低下,越发不受重视。

    徐怀要改变这点,说再多的大道理,普通兵卒有可能听得进去?

    乡野之民,有几个人知道家国大义?

    单纯用乡士手足之情,可以将他们聚拢起来,但是接下来可能会持续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战事,又要如何叫所有人都咬牙坚持下去?

    就目前而言,唯一可以奏效的手段,就是发兵饷,让应募的兵卒可以养家糊口。

    虽说兵马开拔、进驻险地,可以向上面讨要种种经费,但要保证兵饷按期发放,缺口还是极大。

    仅仅靠桐柏山里的田赋、人口税,是无法弥补这个大缺口的。

    淮源治县之后,桐柏山道的商税将并入赋税之中,徐怀也都可以全部用来填补军用,目前看每年也有两三万贯的税入。

    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只要有小规模的赤扈骑兵进抵淮源沿崖,从光州往唐州的商旅锐减,这一块的商税收入到时候也就指望不上了。

    目前桐柏山中,较为稳定的财源,一是金砂沟的金矿,一是十八里坞铁矿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