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矗立在前垒阵地,李处林、阴超不时组织人手朝太原城墙发射石弹。

    由于抛砸式投石机制造简单,即便被纵火烧毁,重新制造也方便,不撤走反而可以不断的引诱守军出城围剿。

    第二层则是围太原城修建的十八座连营,李处林、阴超所部主力平时都主要驻扎在这些营寨里;经过一年的修缮、加固,这些营寨也相当坚固了,将太原城围个水泄不透。

    第三层则是大营及辎重营,从云朔忻代征缴过来的粮秣、新卒,都是先源源不断的输入大营及辎重营,然后分散输往第二层的连营;同时也有两万苦役、匠工在此打造各种战械。

    李处林作为契丹原西京道兵马都统制,麾下所领的兵马主要是大同汉军。

    与统领蕃兵的契丹原西京道都防御副使萧干不同,在投降赤扈人之前,大同汉军构成绝大部分都是步卒,因此在赤扈人第一次南侵之际,李处林就与另一降将阴超承担起围攻太原城的重任。

    持续一年围攻太原城而不能克,李处林、阴超两部兵马损失也是惨重,但他们可以不断从大同、忻州强征青壮补入营,维持兵马规模。

    一方面需要源源不断的从云朔代忻等地搜刮粮秣、强征兵员补入太原连营,一方面强征物资及役工,为南征大军服务。

    因此在赤扈西路军主力南下之后,李处林、阴超两部即便暂停对太原的围攻,但对云朔代忻等地的搜刮却变本加厉了,从忻州南下的运输线也变得更为繁忙。

    因为清顺军主力驻守岚州,防范府州及契丹残族,自身的物资消耗极大,无需从岚州往太原输送粮秣,而此时也没有商旅往来岚州、太原之间。

    横贯吕梁山、连接岚州、太原的杨广故道在赤扈西路军主力南下之后就变得异常冷清,平时主要是两地的驿骑信使往来其间。

    因此,两天时间里,没有人从天门关旧址走出吕梁关,也没有谁觉得存在异常。

    清晨,一队队装载粮秣等物资的车马队还没有从宿营地出发,但从忻州往太原的驿道及两翼还有布满大量的斥候。

    虽说太原以北早就落入赤扈人及降附军的手里,但除了宣武军、骁胜军以及代忻等地方守军被打散逃入吕梁山迄今还没有投降外,更主要是赤扈人为支撑对太原的围攻,以及虏兵、降附军贪婪无度,对代忻等地极尽搜刮之能事,烧杀掳掠无所不为,使得大量汉民不得不弃家逃入山中,当中有相当多的人与逃入吕梁山的散兵联合起来,形成一股股规模不大、盘踞险地却还没有被消灭的山寨抵抗势力。

    这也迫使李处林、阴超不得不分兵保护南下的运输,派出斥候盯住驿道左右的动静。

    枝叶稀疏的山林中,徐心庵、杨祁业与周景站在一块山石后,眺望平岗前十数骑虏兵斥候从眼前驰过。

    在他们视野的远处,云州汉军大营及辎重营矗立在一座矮山旁,正对着太原城北的驿道,而被连营封锁围困的太原城一片死寂,看不到一缕炊烟升起。

    云州汉军的大营,经过一年的修缮加固,此时宛如一座占地约有千步见方的城垒,其中约有数以千计的役工及数千驻军,而从天门关旧址出去,地势平阔,除了巡视的斥候以及交叉部署的哨垒外,还有不少村庄选择依附赤扈人,还有人勉强维持耕作。

    “想要出乎不意直接偷袭李处林的大营,怕是很难啊!”杨祁业眺望从天门关到云州汉军大营之间的情形,皱着眉头说道。

    他们一路东进,沿途不是没有村寨坞堡,但杨广故道最后二十余里皆是悬崖峭壁,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是在悬崖之上开凿洞|眼,插桩木、栈板铺成栈道才使人马通过。

    这保证他们前锋五百人马悄然抵达天门关旧址的西侧,并没有被敌军发现,他们算是初步完成突袭太原的作战目标。

    他们控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