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建邺水师到底是怎么败的?”

    “朱公也是知军机之人,建邺水师到底是怎么败的,还需要问吗?”韩土微微一笑,将兵败记录递过去,叫朱沆自己看。

    军情司派往建邺的斥候,行动力再强,还是受到极大的限制,现在联系上逃撤到蕲州的水师残部,却是将水师溃败的全貌拼凑出来。

    建邺水军原是建邺府军的一部分,在建邺上下游临江地区设有两处巡检军寨,最初的职责也只是缉捕走私、盗匪,保障长江建邺流段通畅,仅编二

    三十艘哨船、桨船,四百余兵卒。

    在决定迁都建邺之后,建继帝使刘衍率右骁胜军先往建邺驻扎下来,之后又使朱沆出任建邺府尹筹措迁都事宜,当时的建邺府军包括水军,都是在刘衍、朱沆共同统辖得到快速发展。

    正式迁都建邺之后,建邺水军在卫戍京畿的作用与地方,不比宿卫禁军稍退,就从建邺府军划出来由御营使司直辖,建继帝并调凌坚、余整二将分别出任左右统制,将建邺水师规模扩编到两万余众。

    在第一次淮南会战期间,凌坚、余整二将不仅轮流率部进入洪泽浦,甚至紧沿着淮东近海北上,杀入淮河寻找战机。

    第一次淮南会战赤扈东路军被迫撤出淮南,甚至之后数年都没有在东路有大的军事动作,主要就是认识到在水军上与大越存在差距,令其精锐步骑进入河湖纵横的地区作战,受到太大的限制。

    绍隆帝登基之后,对皇城司、宿卫禁军及建邺水师进行大换血,张辛、刘师望、余珙、凌坚、余整等将吏都被调到闲差冷灶的位置上待着,换上潜邸(淮王府)一系的将吏统领。

    这原本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淮王府一系这些年也是南征北战熬过来的,即便战绩不及京襄耀眼,但将吏都是见过血的,建邺水师的底子不至于因此这次换将就毁掉。

    根本上还是这一次看似想仿效第一次淮南会战的战略战术,但在一些细枝末

    节上出现很大的偏差。

    第一次淮南会战前期的战略选择也是固守待援,但枢密院绝对没有要求将卒都憋在城寨之中,相反还鼓励各城寨守将积极寻找战机进行反击,建邺水师也积极进入洪泽浦,一方面避免过早与赤扈东路大军会战,另一方面又积极遏制赤扈东路大军的锋芒太盛。

    这一次的固守待援,韩时良、葛钰部表现较好,杨祁业就第一时间率部进入滁州境内,都表现出强军的素质,这与韩时良、葛钰以及杨祁业地位较高,统兵作战经验丰富,凡事不会都听枢密院的摆布,距离中枢也远。

    甚至到这时,韩时良、葛钰被围在寿春城里,也没有完全放弃反击的努力,还积极组织兵马出城,依靠城墙,令虏兵暂时无法直接对寿春城展开强攻。

    然而右骁胜军以及第一时间奉诏赶到庐州增援荆南、荆北兵马,受枢密院钳制太深了,在数支虏兵大胆往庐州境内穿插之际,却毫无遏制动作,令虏兵轻易就打通从寿春窥视长江的通道。

    这也是虏兵水师进入建邺附近江面,能第一时间将北岸三四千虏兵精锐步甲接到南岸的关键——要不然就凭虏兵水师随船装运的三四千步甲,都未必能在南岸建邺城附近立足。

    这与许璞依赖投靠汪、杨等人顶替刘衍执掌右骁胜军有关,凡事不敢不听汪伯潜、杨茂彦的招呼,也与荆南荆北作为地方兵马战斗

    力欠缺有关。

    在虏兵水师突袭建邺时,这一弊端表现得更为极致。

    刘衍主张建邺水师西避被否决后,在虏兵水师出现在建邺东侧江面时,汪伯潜、杨茂彦唯恐水师出现他难以承受的损失,不顾诸将反对,严令水师全部撤回水营坞港之中,甚至放弃对坞港外侧江面的控制。

    看到一部分虏兵在建邺城附近登岸后,宿卫禁军在南岸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