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境这一趟功劳。

    未来每个人,都有至少一个厢军名额的前程。

    在宋当兵,虽地位地下,但估计也是历朝历代工资最高的。

    谢玉,又按雮尘珠的编排,说了所做之事。

    韩琦相公,有信也有不信,只让跟着他回京述职。

    私下暗叹,谢玉那套三光之策,虽然有违儒家道义。

    但确是是重创了西夏,看来边关又将归于和平了。

    但说到底,还是宋军军力比想象中的羸弱,和之前想的一样,大宋走到这一步,是到了改革的时候了。

    至于,杀谢玉,献人头的事,只要智商在线,有政治头脑的大臣,自然不会做。

    可以说,只要谢玉活着,以后西夏犯境,都要掂量掂量了。

    夏那边没少活动,北辽也是如此!

    以北辽和宋的关系,很快谢玉的档案就出现在辽国上层人物的案头了。

    果然,要狠起来,还是那些读书的。

    随韩琦回京述职途中,接连遇到刺杀。

    毕竟随李元昊南攻大军中,自然有不少出现夏西南境的部落兵,大军解散回家一看,亲人死光,家里都烧成白地。

    都是军悍卒,一无所求中,就只剩下报仇这个年头。

    谢玉自然不惧,韩琦的亲卫已经给谢玉挡十几波刺杀了,不得已韩征掉了附近的五百驻泊禁军护送,这才「安全」一些。

    也从这里看,确实能看到谢玉那一招,对西夏的伤害有多大了。

    韩琦也常找谢玉说话,灌输儒家「仁恕」之道的同时,也常和谢玉商讨军战之术。

    谢玉只说自己所用的是「邪法」,不是正统军战之术,多闭口不言的。

    相反谢玉以自己景祐五年戊寅科第249名晚辈自居,多向韩琦请教儒家学问。

    韩琦向谢玉宣传他的务实摒虚之策,谢玉深为赞同。

    交流中,韩琦见谢玉多用耕种治术举例,可想在做知寨这三年,理论和实践结合是这人才。

    有推荐谢玉参加制科的意思,和韩琦交流儒学,谢玉目的就是这个。

    后世苏轼诺大的名头,除了善诗词外,就是中读书人中的读书人,才能考上的制科。

    而参加制科首先的条件,就是要有重臣推荐。

    谢玉知道这次自闹的风波肯定很大,在以自己的年岁,干脆进崇文馆读书,准备制科考试,躲避风波。

    见韩琦主动说出制科的事。谢玉也连忙就坡下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有些话,自然是坦诚些好。

    韩琦沉寂一下,问:「谢玉,你可想好,如此,你那可封侯的军功就没有了。」

    谢玉:「韩帅,爵位我家有,我是文臣,进士科出身的儒家文臣!」

    「今借用前朝曹松一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虽是他国百姓,但今下也多后悔,那日之策,万千不想多提,望韩帅见谅!」

    韩琦赞叹道:「难得你能有如此心思和感悟,回京后我带你见范大人可为好!」

    谢玉行礼:「多谢韩帅,感激不尽!」

    韩琦点头满意,朝中以文制武,许多文人都读过几本兵书的,韩琦自然如此!

    但在边关几年,韩琦自然明白,读通兵书和真的领兵打仗之间的区别。

    领兵打仗真是要看天赋的,以谢玉的年岁,虽不言,但其领兵天赋已经可知,又多以文臣自居,屁股上没问题。

    他们也确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