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他们心中的几分疑虑都尽数去了。散会时,他们已胸有成竹,还相互勉励说:“使君向来用兵如神,数年来大小六战,每战必胜,而杨奉本也是他手下败将,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于是都放心行事去了。

    等人群散后,陈冲脸色转红,他颓坐在案席间,低头问留下的幕僚道:“他们都走了吗?”

    一人从门畔向外探头张望,回报陈冲说:“禀明公,诸君都已走尽了。”

    “把门关上吧,我有要事要说,事关重大,不能让他人知晓。”陈冲低声说着。

    剩下五人面面相觑,他们都入府不久,未经大事,原以为使君只是要交代些细枝末节,孰料竟是大事,忙把房门阖上,到陈冲面前跪坐待令。

    房中的灯火灭了少许,光线随即暗了下来。陈冲看了他们一眼,在阴影里露出忧愁神色,随即摇晃着起身,在案边点亮一盏油灯,又从案席上取出纸张笔墨,在油灯下边写边对他们交代:“我方才所说,有真有假,但这里有五封信件,需要分别交予你们,其中有三封比较简单,要分别带到晋阳、平城、雒阳,一封较为困难,可能需要突破兵围,送至解县内。”

    说到这里,陈冲咽不下一口气,便咳嗽了两声,继续说道:“但还有一封信,非常重要,事关全局战事,可也非常危险,一路上虎狼窥伺,险象环生。因此须得有非要忘我去忧,舍身为国不可,不然不能成事。我不勉强你们,但还是希望,有人能为我走此一趟。”

    说完,陈冲看着这些青年,眼里露出期盼神色。这五人中有一人乃是陈冲族弟陈忠,陈冲本想让他前去,但看陈冲如此郑重,陈忠知他所言非虚,心里当时打起了鼓,眼神躲闪,这下令陈冲颇感失望,他再望其他人,剩下四人中,有人是畏惧不敢赴险,有人是自觉能力不足,几人相互看了几眼,都见眼中带有犹豫。…

    谷就在陈冲以为无人应声时,一个青年上前道:“明公既有所求,又事关全局,我岂敢不奋死效力呢?”陈冲看过来,认出他是新任的议曹从事田豫。田豫本是公孙瓒部将,如今年方二十,但在军中久有智名,刘备与他一见,颇为投缘,便从公孙瓒手中要了过来,塞入州府里做事。

    陈冲见他挺身而出,心中欣慰,便先将其余四封信写好,又问谁愿前去解县,这下他族弟陈忠连忙出身,接了过来,陈冲这菜高兴起来,又勉励了他一番。等各人分配好后,陈冲令他们快速出城,信到之后,随军行动即可。

    很快,房中只剩下田豫与陈冲两人,陈冲收好笔墨,见田豫端坐地有些拘谨,便对他笑笑说:“国让,放松些,虽是家国大事,可你既然应下此事,要有一身望绝壁之淡定,四面临巨涛之从容。”

    田豫愣了片刻,将这两句话微微咀嚼,随即明悟道:“明公是言,大绝之于大望,不过一念之间,一线之隔。”

    陈冲微微点头,为田豫倒上一杯热茶,递给他,赞叹说:“玄德常夸你有大智慧,不是虚言啊。”他回到坐席间,见田豫此时神态已淡然不少,当即考校他道:“国让,你觉得我会交予你何事?”

    田豫茫然地摇头,陈冲便说了两个字:“美稷。”田豫闻言,立刻道:“明公是让我去美稷求援?”但他随即察觉不对,若是如此,如何称得上难事?低头沉思片刻,他悚然起立,问陈冲道:“莫非是朝廷已在招降匈奴?”

    陈冲默认,随即补充说:“我深知杨奉韩暹,杨奉胸无大志,韩暹为人谨慎,若非铁弗部归降董卓,他们绝不敢过岸来,了不起烧船自守。也只有铁弗部归降,董卓派兵才能悄无声息。”

    “但美稷本为匈奴王庭,自收复以来,王庭无单于而有诸王,一时之间,意见芜杂无定,不管他们是否会投董,但决心定然不会坚决。现在还没有董卓大军消息,想必他们还未说动诸王,国让,我希望你效仿班超,前往王庭之中,令匈奴诸王不敢反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