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好是坏,关系到父老乡亲的生活。

    左梦庚的话也是对他们说的。

    “按照冯本愚的做法,一旦金堤河、会通河、安山湖、大清河全部打通之后,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网。以安山湖为中心,东可去济南、西可到河南,北连临清、东昌,南临兖州府。你们说,这蕴含着多大的利益?”

    众人心中都有地图,默默品味,都在思考其中的意义。

    左梦庚问道:“咱们鲁西基本上都是平原,农田密布,不缺粮食、菜蔬,但是缺什么呢?”

    马应试福灵心至,试着道:“参座说的,可是鱼获?”

    “马大哥聪明。”

    左梦庚夸赞了一句,喜得马应试抓耳挠腮。

    “虽然如今咱们连吃饱饭都是奢望,但不能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再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凭借水里产出,弥补粮食不足,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安山湖这么大,你们说,能提供多少鱼获?”

    说起这个,李青山最有发言权。

    “当年安山湖没被郭云彪占去时,岸边渔民只需驾一小舟,到水里走上一圈,弄个百十来斤鱼获轻而易举。”

    众人听了,不禁心驰摇曳。

    假如没有郭云彪之乱,这片水泊将能养活多少人啊!

    可惜,他们的想法还是不够大胆。

    左梦庚叹息道:“如今安山湖没有水源,日渐干涸,迟早会消失不见。不过冯本愚提供了一条思路,咱们可以给安山湖打造一条河渠灌水,则安山湖必能一直保持水草丰盈。”

    如今安山湖的面积,是后世东平湖的五倍有余。

    就是因为没有了水源,加上围湖造田和干旱,才导致湖水萎缩的。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将大汶河水注入其中,还有南水北调工程的补充,才让东平湖重现生机。

    左梦庚的做法,也不过是效仿罢了。

    将安山湖与金堤河、会通河、大清河贯通,则安山湖可以一直保持水位,那么作用肯定大于后世。

    他还有其他的想法。

    “光靠打渔、捕捞,收获能有多少?再者,人人都去水里滥捕,迟早有一天会让水泊里的鱼获灭绝。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人工养殖。这么大的水泊,只要分段养殖,则收获便可以源源不断。”

    水产养殖,在这个时代并不新鲜。

    事实上中国水产养殖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在明代水产养殖不但很普遍,甚至还有专门的书籍介绍。

    听他提到养殖,众人大为惊奇,随即纷纷称是。

    养殖和种地是一样的道理,产出可以源源不断,也会成为沿岸百姓的一条财源。

    李青山却不见喜色。

    “往年俺们也想过自己养些鱼获,可是官府不让。安山镇西边的这片水泊,全都是有主的。”

    天下虽大,贫者却无立锥之地。

    这就是明末的真实写照。

    山河湖海,全都被当权者侵占了。

    平时百姓们进水打渔,地主和官府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要是依靠水泊养殖,那是痴心妄想。

    然而在李青山看来行不通的事情,在左梦庚这里,却什么都算不上。

    “如今这片水泊我说了算,我说可以养殖,那便可以养殖。”

    柳一元一惊,忙提醒道:“凡有地契者,必是豪贵之辈。如果咱们贸然乱来,只怕麻烦不断。”

    左梦庚霸气四溢,指着眼下的土地,道:“经此白莲教一乱,还有多少地主尚存?就算还有活着的,能保留地契的又有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