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汝等尊奉之先贤无不勇于质疑、推陈出新,今日汝等却愚守旧理,违背当下,不思进取,害己害人,世之祸矣。”

    这一下可骂的狠了。

    直接将张采等人打入了因循守旧的行列,甚至说他们违背了先贤的宗旨。

    邵雍质疑周敦颐成一家之说,随后二程质疑邵雍又进一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完善理学。

    可以说,理学有后来的成就,就是前面几代大贤这样勇于辩驳和创新而来。

    如今的张采等辈却只会翻故纸堆,盲目尊奉先贤言论,而不考虑当下,自然被黄宗羲骂了个狗血喷头。

    南京诸人气的火冒三丈,然而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怎么反驳?

    理学先贤的事迹世人皆知,黄宗羲以之驳斥众人,正所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无论怎么辩,都成了我骂我自己。

    张采暗恨,早知今日,便不急着弄这论战好了。等张溥回来,合二人之力,或许便不会这般被动。

    奈何此时张溥远在京师,还没有从初涉官场的新鲜劲里走出来,他也只能独力支撑。

    张采讲学无数,见识过的场面不知凡几,倒也有些急智。

    “那以黄兄之见,何者为气?”

    这也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张采就不信了,他钻研儒学数十年都没有所获,黄宗羲一个小年轻能说的清楚气是什么?

    既然你也说不清楚,那你的质疑就不成立。反而理学的气论,会重新成为正统。

    只可惜,他问的是黄宗羲。

    倘若他问的是刘宗周,或许还能取得成效。

    刘宗周是大宗师不假,但到底还是传统文人,只专注于学问。

    黄宗羲却受左梦庚影响至深,于新知识始终勤学不辍。

    偏偏他又儒学扎实,可谓是儒学和科学双修,面面俱到。

    “气,共分两种。一种为气节,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便是如此。世人读书,磨砺心智,去除心中怯懦、贪婪、罪恶,以气节塑身,终成君子……”

    这个解释,在场的人毫不意外。能做出这番解释的,几乎人人都可,并不稀奇。

    但黄宗羲说的另一个,就不是他们能够理解的了。

    “另一种气,则为自然之气,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为万物生灵生存之必需。”

    众人惊疑不定,不停巡视四周,可除了感觉到微风拂动,根本看不见黄宗羲所说的气。

    “黄兄说气便存于吾等身边,然谁人曾见?妄作大言,难诓世人啊。”

    李雯出声,就差直接说黄宗羲是个骗子了。

    黄宗羲不以为忤,只是道:“李兄如果不信,尽可用手捂住口鼻,且看会发生什么。”

    李雯将信将疑,还真的试了一下。不光是他,许多人都悄悄尝试起来。

    结果不需多说,仅仅二十息不到,李雯等人就窒息的几欲昏厥,连忙松开手,大口大口喘息。

    就着他们的狼狈,黄宗羲笑道:“李兄喘息之时,可曾感受到清凉的气息进入体内?这气息,便是气。在我山东,称之为空气。一旦隔绝口鼻,使之不能呼吸,则会窒息而亡。因此空气和我们的性命息息相关,不容忽视。”

    众人表面安静,实则不停呼吸,都在感受着空气的存在。

    从不曾想过,如此寻常的行为里,竟蕴含着“气”这样的大道。

    “除了我们的呼吸能够感受到空气外,日常所见的风,其实就是空气流动造成的。而且这空气也并非单一,尚分数种。具体有多少种类,目前不得而知。相信假以时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