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写完再看,发现前面的千百文字加在一起,竟不及这一句诗词的万一。

    看来个人的修养,还需要长久的磨砺啊。

    徐祥没有多加停留,当天就带着左梦庚的回礼和回信走了。

    花了三日回到京师,向徐光启禀告了此行。

    “那位左公子外表粗豪,然内存锦绣,非鲁莽粗俗之辈。相公赠送的作物种子,他都好好保存起来。说等到开春后,就让庄子上的农户试种。左公子说,这些作物漂洋过海、远道而来,未必就适应我华夏水土,需要谨慎对待,以免出现差池。”

    这话令徐光启双目放彩,忍不住赞叹连连。

    “年轻人有这般稳重,实在是难得。是个能成事的性子,难怪刘念台、侯若谷如此看重于他。”

    徐祥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开了口。

    “相公,那左公子再是少年俊才,可家世限制,终归要走武人的路子。咱们徐家诗书立家……”

    徐光启状似嘀咕,也不知道话是说给谁的。

    “这天下啊,眼瞅着乱糟糟的,谁知道将来如何呢?”

    太平盛世,文人风华,自成风流。别说武将了,天下间根本无人可以入眼。

    可乱世将临嘛……

    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徐光启年老体衰,此生无憾,可不得不为子孙后代考虑啊。

    徐祥不懂他的深意,请示道:“那位左公子还给小姐写了回信……”

    徐光启随意摆手。

    “那便送去。”

    区区四个字,意义自明。

    徐祥悄悄告诫自己,今后务必要头脑灵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