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缺点就是将土地分割成为了无数的碎块,导致利用率不高。

    想要兴建大厂,甭说人工和地价的问题,你都不容易找到一块足够容纳的土地出来。

    而山东这边的水系就很合理了。

    多,又不是很多。

    有的是便宜的土地,想将工厂建的多大就能建多大。

    最后,左梦庚又从两个方面彻底打掉了徐尔觉的骄傲。

    “如今北地天灾连绵,流民无数。饥寒交迫之下,想用劳动换取钱粮之人,不知凡几。”

    英国用羊吃人的办法,驱使农民离开土地,转化为产业工人。

    左梦庚始终觉着,这场贯穿明末的自然灾害,其实也是一个天赐良机。

    反正农民们已经被迫离开土地了,为何不能吸纳到工业生产上来呢?

    他们对于工和酬之间的要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解决了工业生产中最大的劳动成本问题。

    左梦庚说的第二个问题,那就更加现实了。

    “江南之地,多雨潮湿,其实并不利于棉花生长,产量始终不高。而且棉种品质不足,更是限制了产能。只有北地广袤的土地和合适的气候,才是种植棉花的好地方。”

    此时大明各地种植的棉花,属于亚洲棉棉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之后,就被陆地棉代替了。

    陆地棉是世界上种植最广的棉种,占全球棉产量的90%。

    以现有的条件,这种棉种是没办法在江南种植的。

    但山东可以,一旦投入生产,凭借着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更加低廉的成本,摧垮大明现有的纺织业根本不在话下。

    徐尔觉默然呆坐,脑海里已经想象到海量的低价棉布出现在市场上,江南的棉纺工坊一家接着一家倒闭的恐怖景象了。

    徐家,到底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