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文斗,不要武斗。

    这是当年和大北派的斗争之后,早已形成的共识。

    派人刺杀形成流血事件,没有谁能够承担得起后果。

    “此事可否为对方的苦肉计?”

    有人提出了一个设想。

    虽然沉系和金系都各自提出了国君的人选,但是因为双方在实力上的差别,显然沉器远一系处于下风。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手应该如何扭转局势呢?

    现在看来,因为李佶遇刺,里里外外都将金系当成了最大的嫌疑人,可以说沉系已然占到了上风。

    光从结果而论,这个设想未尝没有道理。

    可金尚宪在沉思之后,却缓缓摇头。

    “如今可以继承王位的人屈指可数,海平君一死,对方万难有合适的人选?”

    双方的目的都是通过拥立国王来掌握政权,现在沉系唯一的指望已经死了。靠这个来诬陷金系,显然是说不通的。

    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

    金尚宪的心里还有一个想法,但是并没有公布于众。

    现在的局势迷雾重重,宁可什么都不做,都不能胡乱作为,否则的话更容易坏事。

    相比起沉系的悲愤,还有金系的困恶,事不关己的宋系颇有抬头之势。

    “海平君死了,庆昌君再不能服众。倘若我等推荐合适人选,必能大功告成。”

    当朝堂上最大的两派发生纷争的时候,宋时烈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沉系失去了倚仗的人选,金系因为嫌疑最大,再推荐庆昌君的话名不正言不顺。

    那么这个时候,身为第三方的宋系就拥有了主动权。

    如果经他们推举的人成为了国君,便会自然而然的掌握朝堂,推行宋系的政治理念。

    和宋时烈一样,其余众人纷纷应和、摩拳擦掌,都准备趁机上位。

    “尔等不辨形势,深陷险地而不自知,此乃取死之道也!”

    坚韧弥辣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宛如一股冷风瞬间吹醒了众人发热的头脑。

    待到房门打开,一个老人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看到此人,即便是宋时烈也不禁大吃一惊,连忙迎了上来。

    “老师,您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宋时烈的老师,朝鲜大儒金集。

    金集和父亲金长生在朝鲜政坛、文坛拥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且父子二人都是宋时烈的老师。

    金集还是刘宗周的迷弟,他的号便是慎独斋。

    听闻刘宗周来了朝鲜,金集不顾危险,愣是穿越了清朝联军的防线赶到釜山,日夜不停的和刘宗周探讨,学问着实精进了不少。

    李佶遇刺的消息传来,金集敏锐的感觉到将有大事发生。生怕宋时烈一时湖涂,便日夜兼程的赶了过来。

    幸好他及时赶到,才让宋系没有踏出万劫不复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