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赞许的点了点头,“继续,继续……”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曹操便已经激动起来。

    这小子,程阳这小子说,曹昂已经掌握了青苗之法的精要?

    激动之余,曹操也忍不住催促道:“孩子,你细细说来,不用着急。”

    有了曹操的鼓吏,曹昂顿时来了自信,有板有眼的道:“是,父亲,长史。我的意思是,咱们单独放养,肯定养不了这么多。不如把鸭苗分发下去,以放款的形势,交给许都的百姓。”

    “许都百姓几十万户,哪怕不全算,一家养个三四只,或五六只,就足够了。产出的鸭蛋、新生的鸭崽,都归他们。只需到了夏收秋收,还我们成年鸭就好。”

    程阳听罢,默默的点了点头。

    【青苗之法,本质就是调节大地主、大官僚之间的利益,对其进行再分配,以此发展生产。】

    【把庄园里养不了,也不怎么需要的鸭子,交给底层百姓,让他们来养,让他们进行生产。那么,就可以大大的缓解底层百姓的压力。】

    程阳笑了笑,再次问道:“大公子,若是粮米、牲畜呢?参照鸭苗,可否交给百姓?”

    话音一落,孔融愣了一下,祢衡也愣了一下。

    二人心中隐隐约约触及到了什么,但情急之下,并不是很清晰。

    曹昂呵呵笑道:“也可以的,比如我们的粮仓,在经过屯田之后,已经有了许多节余。而许都目前的状况,是荒田多流民多,可百姓手里的粮食比较少。”

    “如果,我们能拿出一部分粮食,放给百姓。帮他们渡过荒年,等到秋收之后,再一点一点的收上来。那么,府库会愈加充盈,而百姓也会平安的渡过荒年。”

    程阳连连点头,拍手大赞。

    他回过头来,盯着孔融、祢衡道:“大公子的青苗之法,如何?”

    二人虽然只听了这么几句,可已经明白了其中精要。

    即,以府库之有余,补百姓之不足。

    等百姓补足之后,再还只与府库。

    “你说的简单,那秋收以后,百姓仍是还不上呢?”祢衡质问道。

    曹昂不急不躁,缓缓言道:“放出去粮米青苗,他们还不上,我们可以放宽年限。一年还不上,放三年;三年还不上,放五年;五年还不上,我们放三十年。”

    “一百石,一年之内还清,收十石利;三年还清,收三十石利;五年还清,收五十石利;三十年还清,收一百石利。若是一家农户,三十年仍还不清一百石米,这就不是农户的错了,这必然是我们的错了。”

    许都百姓,每家每户可耕种的面积,大约在五十亩往上。

    五十亩的产量,每个季度在二百石左右。

    只要不是荒年,每年总能产个几百石。

    若是一户农家好几年仍还不清几十石米,那是赋税苛捐的问题,应予以整改。

    这个道理,曹昂懂,曹操懂,孔融与祢衡也懂。

    二人沉默良久,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过了片刻,祢衡忽然抬起头,盯着程阳问道:“程公子,这是你的主意吧?”

    程阳呵呵笑了笑,“算是吧,也多亏了大公子与荀彧几位老臣。”

    祢衡缓缓点了点头,“难怪你一直窝在庄园里,外人都说,你在学做村夫,养狗养鸭,实际上,你却在这里供养万民。”

    “好,果然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