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情说道:“读书识字的根本目的,从个人来说,是在于明理,在于开拓视野。在你那个时代来说,见识出了阅历之外,更多的来自书本。会读书识字,哪怕考不上大学,也就是没有功名,个人的选择之路也会宽了很多。”

    崇祯皇帝认真地听着,对于这个,他并不一定理解。因为他的生活环境,就没有这一种。甚至可以说,他也没机会去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

    而刘伟超,则继续在对他解释道:“而从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那就是扫盲,减少文盲的比例,对于提高国家的实力,具有无以伦比的重要性!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子民都不认识字,那他们对朝廷政策的认知,就只能来自于纳西认识字的乡绅。如此一来,乡绅怎么解读朝廷政策,那普通百姓就只能是怎么听了。而如果他们都认识字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你说对不对?”

    对于地方乡绅的事情,崇祯皇帝如今正在做的事情,比如说整顿地方,还有,设立政通司宣传国家政策,都是基于地方乡绅控制了地方的缘故。

    此时听到刘伟超这么一说,他便明白了,这是解决地方乡绅控制地方的根本之道,也就是开民智,不让乡绅再能愚弄地方。

    想明白了这点,他便认真地点了点头。

    不过刘伟超却还没说完,还在对他说道:“再比如说,对于一些新事物,读过书的人,就要比没有读过书的人更容易接受。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普遍都是读过书的国家,一旦国家有需要,就能立刻征集足够多的工人,就是能操作他们从未接触过的机器,干那些他们从未干过的活,因为他们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能一下拉起足够的机械化军队,包括驾驶坦克、飞机等等技术兵种。”

    对于这个,崇祯皇帝便一下明白,刘伟超是在拿那个时代的例子说事。不过相同的道理,如果读书识字的人多了,确实能比全是文盲,要更有用的多。

    在古代这个时代,其实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就是不可与民知,换句话就是说,老百姓嘛,还是蠢一些比较好,这样比较容易听话。

    崇祯皇帝在刘伟超两年多时间的熏陶下,虽然没有直接说过这方面的事情,但是他其实也是有被影响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崇祯皇帝已经知道,老百姓蠢一点,就容易被地方乡绅控制,对于他来说,是肯定不愿意看到的。

    更不用说,如今的崇祯皇帝,其实对于考取了功名的读书人,未必有多大的好感。

    别的不说,那些地方乡绅一个个都是有功名的,他们做了什么事情?

    还有,几乎满朝文武都贪污腐败,之前京师的所有衙门都停摆,那些有功名的官吏,还不是一样给他添堵!

    要是大明百姓一个个都是读书识字的话,崇祯皇帝都有冲动,把这些国之蛀虫都杀了,也不怕没有可以用的人。

    毕竟一旦读书识字的人多了,就算是没有功名的,可能用来当官的,相信也是有不少的。

    有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又听了刘伟超说一旦朝廷需要,可以一下拥有足够多的工人和军队,顿时,他就欢喜了!

    于是,他便露出欣喜之色,对崇祯皇帝连连点头说道:“不错,不错,这个可以有,这个可以有啊!”

    刘伟超见崇祯皇帝接受地不错,便笑着对他说道:“这种适龄儿童的教学,你要是强制所有大明的适龄儿童都要学的话,还会给你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不由得当即一喜,连忙问道:“什么意想不到的好处?”

    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在他的思想中,新修学堂,让大明的适龄儿童可以有学上,他更在意的是能推广科学之道。再其次,也能培养多一些当官的人;那么在经过刘伟超的解说之后,他已经知道,这种推广教育的做法,对于国家还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