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不是在做头发,就是在做头发的路上,干脆把打理头发那套东西随身带吧。

    曹菲终于心满意足的顶着新发型,穿着旗袍回去了,她的主战场还是在,那边也更享受生活。

    但内地收入却都交给了荆小强来打理,她老哥只能操心的资产,因为明显荆小强这方面能力强太多了。

    就这么一个发型、装扮。

    都能随着后面的画报彩照曝光传播到全国。

    形成一股强烈的“茜茜装”潮流!

    本来沪海就有全国唯二的影视文艺方面画报,汪茜有生以来第一次上了封面。

    不过本来是邀请她一个人拍,她却一定要捎上荆小强。

    别人可能都觉得她是想蹭强风,可连潘云燕最后拿了画报封面看都疑惑:“我咋觉得像那个结婚照咧?!”

    一身旗袍,优雅卷发的汪茜坐在成叔暂借的太师椅上,荆小强扶着她的肩头,穿着定制礼服站身后。

    用后世的法,就是p感极其强烈。

    因为两人几乎带着如出一辙的淡然笑意,而且那种肢体上相互熟悉的交融感很强烈。

    不懂肢体语言的绝大多数人,看了就是会有夫妻之间才会有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最后汪茜轻轻把一只手盖在自己肩头的指尖上。

    美极了。

    哪怕不知道这出歌舞剧,也顺着荆小强立刻翻封面介绍,歌舞剧都不重要,哦哦哦,这个女演员叫汪茜。

    “就是那个叫汪茜的发型呀,早知道我把阅览室的画报借出来了!”

    “茜茜头嘛,要是能做件她那样的旗袍就好了。”

    “也可以叫茜茜旗袍哦……”

    后来有评价,这条旗袍跟发型的组合,彻底引燃了改开之后全国城镇妇女对时装的渴望。

    整个社会舆论从之前大家都千篇一律穿着相同类似的衣裳,稍微花枝招展就会被非议作风问题,风骚之类词语一拥而上的局面,开始正大光明的向往美丽!

    也许汪茜没有那么娇媚的淡雅之美,让人看不到半点欲望的勾搭。

    压抑多少年的对美渴望,借着这次无可挑剔的美丽,也是超越这个时代极其罕见的清新文雅美丽,一下就全国井喷。

    总之顺着蒋桂章、广告公司等各种联系方式,找到汪茜这边来拍广告照、发型照的厂家、报社、杂志社、印刷公司多得不得了。

    汪茜都淡淡的伱们找小强,别打扰我练功……

    荆小强也绝,叫邹珣暂时去给汪茜当助理打下手。

    因为除了《太平轮》里面极少几个客串龙套镜头,她已经笃定不回艺术校,要彻底在这边扎下根来。

    荆小强觉得也行,给她谋了个舞蹈系委培生的籍,这样以后她就是沪海戏剧院的生,名义上好听院也得利。

    但清宫剧的拍摄成组肯定还有点时间。

    这段就仗着她拍过很多挂历海报的经验,去给汪茜当助理,在舞蹈上也能再精进点。

    邹珣听还有每个月五百块补贴,乐翻天的去了!

    反正一点没有未来影后的样子。

    其实荆小强还不是在舞蹈系这边忙着。

    因为《当我们年少》这部剧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所有去看过剧的市领导、各界人士都能深刻感受到,兰花大剧院已经过时了。

    过去五六十年的历史,从抗战左右就存在的戏院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

    那种慢吞吞的戏剧,在动态剧烈的灾难大戏面前显得太落后。

    穆春雷更是全程都在相关领导耳边灌输这个理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