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周康王是周朝第三任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周成王姬诵的儿子。

    最初封太子,在召公奭、毕公高辅佐下,正式登基,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平定东夷叛乱,北征略地,西伐鬼方,进一步加强统治。

    周成王至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大盂鼎上记载着的,就是周康王和贵族之间的政治拉扯。

    易泽一挥手,大盂鼎消失,而后一只青铜盘子出现,其造型有点像现在的汤盘。

    这是墙盘。

    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整体通高16.2cm、口径47.3cm、深8.6cm,盘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垂冠分尾凤鸟文,凤鸟有长而华丽的鸟冠,鸟尾逶迤的长度,为鸟体的二至三倍,延长部分与鸟体分离,凤鸟纹在当时象征着吉祥,是西周时期最为流行而且最富时代特征的纹饰。

    别看墙盘名气不大,但是这可是中华首批禁止外出展览的文物之一。

    不过这简单的名字,估摸着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

    “墙盘铭文共计二百八十四字,距今约有两千九百年,上面记述了西周六世先王的重要事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

    易泽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并没有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至于这六世先王是谁?具体有什么样的事迹?对很多人而言,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有这个东西,能证明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就可以了。

    墙盘消失的同时,另一只大鼎从黑暗中浮现。

    大克鼎!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

    在其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

    而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在大克鼎的颈部,装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

    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也叫波曲纹,环绕全器一周。

    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

    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

    大克鼎整体造型古朴简单,但是上面的装饰花纹相当的精美,代表了那个时期极高的工艺水平。

    “大克鼎铭文共计二百九十字,距今约有两千八百年,记述了周王对大臣的任命以及赏赐。”

    大克鼎消失之后,有一只青铜盘子顶替了上来。

    这些文物此刻一件一件的出现,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每一件的价值,都无可估量。

    “这是中华第一盘,逨(读来)盘!”

    逨盘,西周青铜器,中华第一盘。

    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圈足直径41厘米腹深10.4厘米,兽足高4.2厘米。

    盘为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

    为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圈足下附四兽足。

    腹及圈足装饰窃曲纹,辅首为兽衔环。

    盘内底铸铭文21行,三百七十二字,距今两千八百余年,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历史跨度达两百余年。

    逨盘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确的记载,第一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对夏、西周断代工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