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当人成长到面对现实的时候,就可以去通读先生的著作了。

    每一次通读,都是一次成长,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活着》的作家余华就曾经提到过自己对于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

    余华曾经提起过,以前自己这一辈子最讨厌的作家就是鲁迅。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都是在小时候被逼着看鲁迅,认为先生的文章沉闷,无聊透顶,一直要读,一直不明白他到底在写什么,还总被要求全文背诵。

    有一次余华被先生的著作绊倒了,摔了一跤,就骂了一句:“他妈的,都过时了,还要出来捉弄人!”

    后来他读书毕业,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但就是没有读过先生的一个字,知道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作家。

    成为作家之后,有的文学评论家说他的作品有先生那味了,余华还十分不高兴,觉得别人是在贬低他的作品。

    时间来到一九九六年,当时有一个导演想要把先生的改编成电影,就找到了余华,让他帮忙策划一下如何改编。

    余华原本是想着拒绝的,毕竟自己也不喜欢先生, 但实在是压不住对面给的太多了,那个时候余华也缺钱用, 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收钱办事, 余华当即就在书店里买了一套先生的作品集, 晚上开始在灯光下阅读这些他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作品。

    读的第一篇就是先生的《狂人日记》。

    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

    当时余华就被吓了一跳, 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余华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他心里清楚得很,有些作者就是想让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费力写了几万个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后面余华读到《孔乙己》的时候,时间已经很晚了,当时他直接给那个导演打了个电话,说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往后余华去挪威演讲的时候,对听众表达了自己对于鲁迅的看法,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作家成为了一个词汇以后,其实是对这个作家的伤害。”

    演讲结束之后,一位教授走过来对余华说道:“你小时候对鲁迅的讨厌,和我小时候对易卜生的讨厌一模一样。”

    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于鲁迅的评价更加直言不讳,就一句话:“如果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许多著名作家,对于先生,那都是带有着相当大的敬意的。

    一来是先生作品之中体现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令人震撼。

    二来也是文人之间彼此的佩服和惺惺相惜。

    因此,当一则这个选题出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惊,还有许许多多的质疑。

    现在世界上分析先生的人其实很多很多,许多专家学者就爱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也算是变相的蹭一蹭热度。

    因此,先生如今不说是光光的,也可以说是被分析的体无完肤了。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这些分析的作品,但对于节目而言,还是有所期待。

    易泽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靠近这一位似乎不大平易近人的家伙。

    没有人能够猜到,节目的形式,历来都是变化多端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于谦的热度尚且还未曾平息下来,网络上依旧有许多人还沉浸在上一期的节目之中。

    杭州于谦祠,游客量与日俱增。

    随着时间的流逝,前来游玩祭拜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