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将他带来,他们之间的事情总归是要解决的。

    而相比于李善长重归朱元璋麾下这件事,他更关注这些内容中透露出来有关朱元璋的情况。

    齐衡很清楚,如今的李善长对自己恐怕是恨之入骨。

    而他之所这么轻易的放过李善长,一是有关于李善长的事情,自己不能参与。

    一旦参与了,不管如今朱元璋怎么想,日后回忆起来,难免会给朱元璋留下不愿分权的印象。

    而不愿分权,代表着什么?

    对权力拥有贪欲。

    这样的一个印象如果留到朱标死,性质可就不一样了。

    二是,他的存在,并不会真正的影响到自己,此时他在义军中地位完全不是一个李善长可以左右的。

    相反,能够左右的只有朱元璋。

    所以,与其去关注李善长,不如更多了解朱元璋。

    从朱元璋跟李善长的对话中,齐衡可以清楚的透过这些字看出,整个过程朱元璋除了在逼迫李善长认错外,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了解试探李善长的过程。

    尤其是当朱元璋问到该不该杀郭天叙时,李善长的回答可以说完完全全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可见历史上李善长哪怕退隐之后还被拉出来宰了,除了外因,他自身在朱元璋心中的印象也是非常重要一个因素。

    当初李善长因为朱元璋兵权被剥夺而选择了投靠郭子兴,之后又投靠郭天叙,如今却因为郭天叙的被擒,竟然说出了要杀掉郭天叙的话。

    尽管这话听起来是投靠朱元璋的意思,但朱元璋又怎么会不想,将来如果有一天自己再失势呢?

    到时候李善长会不会也建议将自己除掉。

    朱元璋给到李善长的两个选择,杀与不杀,其实都无关紧要。

    哪怕他说不杀,朱元璋也会用李善长。

    他说杀,一样会用。

    只是随着李善长的回答,他的忠诚在朱元璋的心中已经彻底被忽略。

    从这些只言片语中,齐衡可以看出,日后的朱元璋是如何,他不知道,毕竟人是会变化的。

    但目前来说,朱元璋的信条中,忠义依旧摆在首位。

    这也为齐衡在日后与朱元璋的相处中画下了一条红线。

    就在齐衡一边走着,一边思考时,已经来到了城墙下。

    看着眼前的城门楼子,齐衡愣了愣神,没想到已经走到了这里。

    回过神来后,便径直走上了城墙。

    如今的天气虽然已经很暖和了,但夜里的风还是很凉。

    此时值守的士兵们看到齐衡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没有意外,齐衡都会在晚上巡查一圈。

    当然,也不是齐衡当真就改了习性勤奋的起来了。

    而是他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懒是人的天性,任何一个人都是这样。

    作为一个上位者,你不能依靠个人的素质和觉悟来做事。

    任何机构和个人,一旦丧失了警觉,或者说没有了监管,烂掉是迟早的事情。

    这个道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适用的。

    所以,齐衡必须要在关键的地方,比如城防,给所有人的心里都加上一把锁。

    哪怕他每天晚上的巡视没有什么用,也提前发现不了什么。

    看着此时城墙上被火把照耀的地方都有士兵在坚守着岗位,并且没有偷懒后,齐衡嘱咐了两句便准备下楼。

    可就在他回头的时候,正巧看到了同样也在这个时候登上城楼,准备巡视的朱元璋。

    《五代河山风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