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叔孙通本想着,作为汉太子,刘盈必然很容易就能接受‘暴秦’这个设定,也大概率会对饱受摧残的儒家士子抱以同情。

    但在当时,刘盈虽没有开口反驳,叔孙通也看得出来:对于自己口中‘焚书坑儒’的往事,刘盈,只怕是根本没有听进去。

    这样一来,当叔孙通今日再次前来太子宫,以学师的身份站在刘盈面前时,便不由犯了难。

    ——经书典故,刘盈都有了解,‘陈年旧事’,刘盈又没有兴趣。

    不知道该讲什么,叔孙通便也索性将难题扔回给刘盈。

    ——臣不知道讲什么了,还是殿下自己说,想听什么吧?

    听闻叔孙通此言,刘盈倒似是对这位老儒的小心思毫无知觉,只稍带诧异的一抬头。

    “太傅之意,凡儒家之事,太傅皆可述而傅教?”

    说着,刘盈面上困惑更甚。

    “若孤未记错,太傅之所学,似是专精《仪礼》,由以今之《汉礼》为先?”

    “莫非太傅一精而多通,于余者,亦有所知解?”

    见刘盈面上疑惑,叔孙通面色稍一滞,不由摇头一笑。

    “家上此问,倒是令臣颇有些意外?”

    温尔一语,便见叔孙通稍叹一口气,面色中,也涌上些许唏嘘之色。

    “家上或有所知:仲尼所兴之儒学,自春秋延至战国,于战国末,至赵人荀卿荀子之手,方可谓大成。”

    “后荀子于齐稷下学宫,传儒家六经于门徒。”

    “《诗经》,为荀子授之与齐人浮丘伯;后浮丘伯又授《诗》于申培、白生、穆生等人。”

    “陛下胞弟,今之楚王刘交,亦曾受《诗》于浮丘公。”

    听闻叔孙通讲述起儒家经典的传续,刘盈也不由摆出一副兴致盎然的面容。

    见此,叔孙通心下稍一安,便清了清嗓,继续着自己对回忆的描述。

    “《仪礼》,则为荀子授之于楚人陆贾;及今,陆贾蒙陛下知遇之恩,已为太中大夫。”

    “二世三年,赵高杀二世而立子婴,陛下曾遣使往贿于金玉,方得自武关破秦中。”

    “彼时,为陛下所遣之使,便乃已故广野君郦食其,及今之太中大夫:陆贾。”

    见刘盈听着自己的话语,表露出一副极尽专注的神情,叔孙通也终是放下心中的大石。

    “及《春秋》,则为荀子授与今之计相:北平侯张苍。”

    “得授《春秋》,张苍先仕秦,任御史,后因罪逃亡,以随陛下。”

    “《周易》,则早荀子数世,而自儒六经出,自成一派;今世,传至淄川田何之手。”

    “秦之时,田何为秦博士;后项羽入关中,火烧秦咸阳之时,尚先恭请田何而出,方敢纵火。”

    说到这里,叔孙通不由悠然畅谈一口气,神情之上,也隐隐带上了些许痛心疾首。

    “此四经,便乃今儒六经之所存。”

    “余二经,即《乐经》《尚书》,皆已失传······”

    “《乐经》,为荀子授与鲁人公孙尼子,后公孙尼子不见于天下,《乐经》,便亦就此绝传。”

    “《尚书》,则为荀子授予韩公子非,及楚人李斯。”

    “秦王政十四年,公子非因间秦,而亡咸阳狱;又秦二世二年,秦相李斯为赵高诬告谋反,腰斩于咸阳市,三族夷没(mò)······”

    听着叔孙通语调哀沉的道出过往数十年,儒家传延过程中所遇到的坎坷,听到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刘盈也不由稍发出一声感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