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一声长叹,萧何望向阳城延的目光中,也悄然带上了些许深意。

    “前时,家上以传书陛下,言前时,家上于长陵受刺之事。”

    “及请陛下颁布诏谕,以明律法,亦已为家上言于书中,呈于陛下当面······”

    听到这里,阳城延终于是放下了心中最后那一丝侥幸,神情彻底严峻了起来。

    萧何说的没错。

    刘盈一道‘商人手里不能有超过一百石的粮食储存’的政令,实际上,就是冲着灭绝粮商去的。

    道理很简单:无论是粮商,还是布商,亦或是其他什么商,要想卖某一类货物,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囤货。

    比方说:一个商人想做布匹生意,那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募几十上百名数量的织工,为自己织出布匹。

    等手上有了千儿八百匹布帛的存货,这才能在市集寻处位置,挂起一个‘X氏布铺’的招牌。

    若不然,真带着三五匹布就去开店,等货卖完了,怎么办?

    卖布五分钟,歇业两个月?

    这还算好的,毕竟再怎么说,布匹也属于手工产品,只要有原料,就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粮食,却是‘货物’当中,极端特殊的一类。

    作为粮食贸易的经手者,商人根本无法凭自己生产粮食,只能在每年秋后,从百姓手里买。

    而在粮食被买回来之后,粮商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妥善储存,等到春、夏两季,百姓青黄不接之时,再加价将粮食卖还给百姓。

    简单来说:布商,赚的是‘将蚕丝、麻绳织成布匹’的加工费,而粮商,赚得则是大批粮食长期储存的管理费。

    既然是管理费,那必不可缺少的缓解,自然就是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在秋收之后,把粮食从百姓手里买回家,放在粮仓存起来。

    而刘盈一道‘商人不能屯粮超过一百石’的政令,却是精准打击到了粮商赖以生存、牟利的致命要害。

    一百石粮食,够干嘛用?

    ——按如今,关中农民每户都坐拥百亩田,亩产二石余来算,一户农民一年的粮食产出,就是二百多石!

    也就是说,在刘盈这道政令之后,商人要想合法屯粮,那最多只能屯一户农民在秋收之后,所得粮食产出的一半!

    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商人,会愿意为了储存一百石粮食,去耗费精力建造粮仓,并派人看管。

    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商人,愿意接受‘每年一百石粮食’的市场份额。

    如此说来,萧何说的,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若是刘盈这道政令成功在关中成为法律条令,那从今往后,三千里秦中,将再也不会有‘粮商’这种生物存在!

    而没了粮商,百姓秋收时从田中收获的粮食,就再也没有了收购者;春、夏两季,也不再会有在市集上售卖米粮的出售者。

    更让阳城延感到心绪沉重的是:没了粮商,关中的粮食,就无法流入关东!

    没了关中的粮食‘出口’,就关东那片贫瘠之地,什么易子相食、饿殍遍地,都还是轻的!

    严重一点,恐怕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一俟某胜、某广登高一呼,天下立时陷入祸乱······

    “既如此,方才太子宫中,酂侯为何不出言劝阻?”

    满是急迫的发出一问,便见阳城延目光中,也稍带上了些许试探。

    “可是相公以为,家上之策,必不能为陛下所允?”

    言罢,不待萧何做出回答,却见阳城延又赶忙自顾自摇了摇头。

    “纵陛下不允家上之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