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王事’,也可以理解为:为天子的事业献出了生命。

    这种规格,已然是无限接近后世的烈士了。

    当然,汉家的‘死王事者’与后世的‘烈士’无限接近,自也不只是因为一个‘死王事’的描述。

    在后世,若有子弟兵战死沙场,成为烈士,那这名烈士生前的部队,都会用旗帜包裹着灵柩,将英烈亡魂送回家乡。

    而在汉室,也有与之极为相似的阵亡将士处置规定。

    ——汉二年夏四月,当今刘邦明诏天下: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食棺敛,转送其家,祀以少牢,长吏视葬!

    就是说,当有将士不幸战死沙场时,需要由这位英烈的上级长官准备丧服、棺椁,收敛这名英烈的尸体,亲自送回家乡,奉上少牢规格的祭品(猪、羊各一头),并需要由直系上司中的正职军官亲自参加丧葬之事,确定丧事顺利。

    举个简单地例子。

    汉室的军队编制,施行的是自战国时期传延至今的‘什伍’之制。

    即五人为一伍,主官为伍长,也称伍佰;

    两伍,即十人为一什,主官为什长;

    五什,即五十人为屯,主官为屯长;

    两屯,即百人为一曲,主官为曲长,也被称为曲侯、百长;

    五曲,即五百人为一队,主官队率,也被称为司马。

    两队,即千人为一校,主官校尉;

    五校,即五千人一部,也会被私下称为一军,主官都尉。

    至于后世影视作品当中,某位军官被人尊称为‘将军’的情况,在汉室的这套军队编制中,起码要到校尉一级,才能勉强当得起;到了都尉一级,才能坦然受之。

    即便校尉勉强当得起一声‘将军’的称呼,那也是要连说‘客套’、口称‘抬举’,战战兢兢的应下来。

    若是校尉以下的军官,如队率司马或曲侯被人称呼了一声‘将军’,那即便别人不笑话,这个被称呼‘将军’的军官,也会羞愧的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种‘二乘五乘二乘五’的编制,也使得什伍之制,被后世研究者称为‘二五之制’。

    而在这样的编制方式当中,能被称为‘吏’的最低等级军官,是掌管百人的曲侯。

    至于能被称为‘长吏’,即正职的军官,最低,也是掌管五百人的队率司马。

    这样一来,按照当今刘邦所定下的‘关于阵亡将士丧葬之事的处理办法’之规定,就算阵亡的是一个最低等级的士卒,也需要由这名士卒的直属曲侯,即百长准备准备丧服、棺椁,收敛这名士卒的尸体并送回家中。

    而后,还需要这位士卒的顶头队率司马自掏腰包,用自己的钱准备祭祀所需的猪、羊各一头,并亲自前去参加丧事,确保丧事的顺利。

    一个士卒大头兵阵亡,都需要百长敛尸、队率司马视葬,那百长、队率级别的军官阵亡,就更不要说了。

    尤其此战,在庸城阵亡的,几乎全都是出身关中的良家子弟,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千人以上!

    这就使得作为大军实际主帅的郦商,必须带着那绵延数里的送葬队,赶在英烈尸首腐烂之前送回家中,而后入土为安。

    该吊唁吊唁、该哭丧哭丧,该祭祀祭祀,等丧葬之事结束了,阵亡英烈入土为安了,然后,才是朝堂下场,到该抚恤抚恤,该慰问慰问的时候。

    按照过去,刘邦在处置类似事务的惯例,底层士卒阵亡,大概率能得到几万钱的抚恤金,以及全家五年不用参加劳役的特许,即免除劳役。

    伍长、什长、屯长这样的底层军官阵亡,抚恤规格也不会差太多,大致就是抚恤金高一些、免劳年限长一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