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曾有‘分封宗亲为王,又以此王诸子裂其土’之事。”

    “《推恩令》,虽只裂诸侯之土而王其诸子,朝堂不夺诸侯之土半寸,然于天下人所见,此事,岂不等同于一农亡,而诸子分门别户?”

    “民农分门别户,尚以长子尽得乃父之田,余子只得钱、粮稍许,别户以自力更生。”

    “民如此,诸侯身负王爵,更乃宗亲皇族,又怎可均分其产于诸子?”

    “故臣言《推恩令》或使天下不满,乃此举,或当使天下民分门别户之时,诸子得乃父之祡不均而生争端,乱嫡庶、主旁之别。”

    “若如此,吾汉家强干弱末、广迁天下豪强于关中之国策,便当有所震摇·······”

    听到这里,纵是不愿意承认,刘盈也只能是无奈的笑着一点头。

    王陵口中的强干弱末、广迁天下豪强于关中,似乎和《推恩令》八竿子都打不着关系。

    但刘盈心里却非常清楚:王陵的这番话,准确民众的《推恩令》唯一的要害。

    ——均分家产的遗传模式,对小农经济社会的打击!

    强干弱末,顾名思义,就是强大干枝,弱化末节。

    说的再清楚点,就是如今汉室所奉行的扶持、保护小地主自耕农阶级,以巩固、强壮‘农本’,打压大地主豪强阶级,以弱化、镇压‘商末’。

    而在汉室扶持小地主自耕农阶级、打压大地主豪强阶级中极为关键的一个政策,就是强制性分门别户。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法律条令,强自要求民间男子成年后自立门户,以此来避免大宗族,乃至门阀、世家的出现。

    对于这个政策,‘政治成分低劣’的地主豪强阶级自然是无法反抗,只能是把家产分给儿子们,然后各自分门别户。

    但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寻常的小地主自耕农,也同样被汉室划入了强制分门别户的范围内。

    这样一来,无论地主豪强还是自耕农,为了确保家族的传延,以及家族财富最大程度的保留,就只能采取‘嫡长子继承绝大部分生产工具,余者则分些启动资金’的方式。

    如地主豪强,必然会将所有的宅子、店铺,乃至田亩打包佃户,一同传给长子,以尽量确保‘嫡脉’的长盛不衰。

    自耕农也差不多,将田亩全部留给长子,再给其他儿子分几石粮食、几千钱,就让他们出去自己打拼。

    乍一眼看上去,比起‘嫡长子通吃,余者被扫地出门’的遗产分配方案,显然是平均分配,更能起到削弱地主豪强的目的。

    但如果真的这样做,地主豪强是被削弱了,但原本还能面前存活的自耕农阶级,却会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彻底失去‘自力更生’的能力。

    这也不难理解。

    ——豪强地主家大业大,就算多生了几个儿子,也有的是遗产给儿子们分,顶多就是一个大富户分成了几个小富户。

    但自耕农阶级,尤其是当今汉室的自耕农阶级,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每户一百亩田’!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通过‘嫡庶之别’来确保家族传延,那就很可能发生‘一个自耕农被分成了几个佃农’,乃至几个佃奴的惨案!

    与后世绝大多数时代一样:作为兵役、劳役、税赋的主要贡献力量,以及刘汉社稷最坚实的拥护者,自耕农阶级,占据如今汉室人口的九成九,乃至更多。

    至于豪强富户大地主,也和后市大多数时代一样,只占很小很小的比例。

    为了削弱全天下加在一起也不过几千家的豪强,就拉着数百万户自耕农一起走向毁灭,这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权所能做出来的事。

    所以,为了不伤害到脆弱的自耕农阶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