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令’的地步。

    所以,郎中令职权的核心部分,还是在那句话的后两部分,即:大夫、郎、谒者皆为其属;又期门、羽林皆属焉。

    和‘掌宫殿掖门户’六字一样,依旧是短短数字,便将皇宫中的大半天子近臣囊括其中。

    ——大夫,分太中大夫、中大夫等千石级别官员,除了柴武这样的‘荣誉太中大夫’之外,余者皆肩负‘论议’‘奏对’‘备顾问应对’的职责。

    简单来说,大夫这个群体在汉室的职责,基本就是秘书团,外加储备培养干部的性质;

    历史上的贾谊贾长沙,便是借着‘博士兼太中大夫’的职务,得以在文帝刘恒身侧不时进言。

    而‘郎’字,里头的说道就更大了。

    笼统的划分,如今汉室的‘郎’有四种,分别是中郎、议郎、侍郎、郎中。

    其中的中郎,基本就是储备军官性质,秩六百石,出则充任车骑将官,入则看守宫廷门户;

    而中郎们的顶头上司:中郎将,也算是郎中令和中尉、内史之间,仅有的工作沟通渠道。

    ——中郎隶属郎中令,中郎将则隶属中尉,而中尉,理论上又属于内史的管辖范围······

    看上去,一个中郎群体,似乎使得郎中令、内史这两个九卿的职务出现了部分重叠,甚至生出了些职权划分不明的嫌疑。

    但实际上,这恰恰是针对‘中郎’群体的双重保险。

    即:针对‘中郎’这个禁中精锐守卫力量的调动,必须同时获得中郎将(即背后的中尉,乃至更背后的内史)和郎中令二人认可,才可以成功。

    这样的双保险,也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当发生变故时,内史、中尉、中郎将和郎中令四人中,只要有一个人没有叛变,便不会对天子的安全造成任何隐患。

    而这四个人中,对天子而言最值得信任,同时也是最了解的,无疑便是朝夕相处的郎中令。

    中郎之后,便是同一级别的议郎。

    议郎,顾名思义,便是天子的专属智囊天,与中郎同为六百石,主要工作就是针对天子的苦恼,议论出可行的方案;

    如果说中郎是储备军官,那议郎,便是储备文官。

    侍郎则稍差些,秩四百石,即不参与禁中值守,也不参与朝堂议政,而是专门负责天子,以及皇子皇孙们在宫中的生活起居。

    也正是因此,大多数入宫为郎者,但凡胸有抱负,就都会不大愿意做一个写做‘郎’,读作‘奴’的侍郎。

    所以侍郎,基本都被花钱买官性质的‘赀郎’,以及蒙父荫入宫为郎,却又一无是处的二代纨绔们所瓜分;

    至于最后的郎中,是为四者中最次,秩三百石,几乎完全由‘赀郎’群体担任,分骑郎、车兵、户郎三种。

    其中的骑郎,指的就是天子出行时,或内外藩使觐见时,充当门脸的礼骑兵;

    车郎,则是在内外藩使滞留长安期间,随行护卫的门脸战车兵;

    户郎,更是只能为这些诸侯、外藩使者,把守所驻驿馆的大门。

    这样算下来,单一个‘郎’字,更是让郎中令囊括了禁中,除内寺、女官外的绝大部分要职。

    除了大夫和郎,最后一个谒者,也是至关重要的职务,专责宫中一切迎来送往。

    而郎中令的庞大职权,却仍不止‘掌宫殿掖门户,大夫、郎、谒者皆为其属’······

    ——禁中防务,以及皇帝的衣、食、住、行,郎中令手中,甚至还有兵权!

    ——而且还是整支禁军!!!

    在历史上的武帝一朝,郎中令(武帝改称光禄勋)手中的兵马,是羽林、期门这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