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都不愿意去!

    而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本就处于百废待兴中的汉室,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内部统一,即异姓诸侯割据势力的铲除之上。

    至于北方防线,则自汉匈平城一战之后,便成为了汉室常年征战关东地区的第一‘受害者’。

    ——平城一战过后,汉室部署于长城一线的卫戍力量,从之前的十五万人,骤增到了三十万人以上!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室在北方防线的投入,或者说‘国防预算’非但没有增加,反倒比过去‘十五万人守长城’时低了二到三成!

    究其原因,自是因为在汉匈平城一战之前,汉室的战略是‘先把外人打跑,再关起门来解决家事’;

    但一场汉匈平城战役,就像后世的河湾战役一样,让汉室后知后觉的意识到:想跟匈奴人一决高下,还不是时候。

    所以,当汉室的战略核心,逐渐从‘先外后内’转变为‘先内后外’之后,国防预算的大部分,自然也就转移到了关东。

    而此刻,正围聚于王陵身边的众人,都在过去几年不止一次的听说:长城某处又双叒叕发回奏报,说边防卫戍部队又饿死了人、冻死了人。

    众人也都清楚,即便这个话题很少出现在朝议之上,事实也依旧明晃晃摆在那里:自汉七年,汉匈平城一战结束至今,凡是长城一线的卫戍部队,士卒‘只能吃半饱’,都已经成为了常态。

    这也正是过去几年,每逢关东诸侯作乱,朝堂为了筹集平乱军费,决定‘官员俸禄减半’时,长安朝堂始终没有出现任何抱怨声的原因。

    ——为国镇边的边防将士,一边打着仗、挨着冻,都还只能吃个半饱,当官的拿一半俸禄又怎么了?

    起码比起那些饿着肚子、发着抖,都还要镇守边关的将士,有资格‘半禄’的官员都居住在长安,老婆孩子热炕头一个不缺,名、利、义、欲样样不少,每五天还能休息一天·······

    感受到众人愈发期待的目光,王陵面上轻松之色也不由稍稍敛回,望向郦寄的目光中,更是顿时带上了些许严肃。

    王陵知道:边防部队的基本生活保障,绝对是长安朝堂颇为关注的重点之一。

    至于其原因,自是有王陵、郦寄这种从国家、民族角度出发,担忧边防事业的朝堂巨头;但大部分,却都是出于个人利益。

    ——边防部队一日两餐,顿顿半饱,朝堂下令‘官员半禄’,自然没人敢抱怨;

    但要说完全没有意见,或者完全欣然接受,显然也是自欺欺人了。

    后世有句明言:居长安,大不易。

    对于如今,长期居住、生活在长安的官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勋爵带来封国租税,只能仰仗官员俸禄保障生活的广大中低层官员而言,单靠俸禄过上体面的官员生活,也是难度极高的事。

    诚然,比起辛苦劳作一年,却只能收获三百来石粟米的劳苦百姓,和那些拼死拼活,才能吃饱肚子的边防将士,此刻站在王陵身边的人,都起码能拿到每年六百石、一千石,甚至两千石的俸禄。

    但更高的收入,往往也就意味着更高的生活开支。

    ——毕竟再怎么说,年俸六百石的官员,也不能和农民一样顿顿吃粟米粥,一年才给老婆孩子添一身衣裳;

    至于一千石、二千石的官员,那更是应酬往来不绝,家里还得养着奴仆下人,出门也得撑起自家,以及‘朝堂二千石’的面脸。

    再算上一家老小十几张嘴、府中奴仆几十号人,两千石级别的官员一年的基本开销,甚至远不止两千石粟米!

    更要命的是:汉室官员的俸禄,并非是全发粟米,而是一半发粟米,一半发钱。

    而关中粮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