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论、于内怎么说,或者‘各论各的’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在过去,刘乐-刘盈二人即为姐弟,又为君臣;

    在这种情况下,二人的关系,完全可以按照场合去论。

    在私底下,或是在家人面前,尤其是太后吕雉面前,二人完全可以你一声弟弟、我一声姐姐的相处,其乐融融,家庭和睦;

    等到了正式场合,或是有外人在的时候,再委屈刘乐喊刘盈一声‘陛下’,刘盈随即摆出一副‘姐姐这说的什么话’的姿态,便也没人能挑的出毛病。

    可在加上一层‘丈-婿’的关系之后,就连分场合论的方式,也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了。

    ——在私底下,刘盈到底该喊刘乐姐姐,还是喊丈母娘,乃至母亲?

    在公开场合,刘盈到底应该端起皇帝的架子,还是摆出女婿的姿态?

    甚至于,在只有二人在场的私底下,刘盈又该通过怎样的称呼,来表明自己对刘乐的态度、维系自己和刘乐之间的亲情?

    很显然,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称呼,或者礼法秩序的问题;

    而是俨然已经涉及到人伦!

    ——这姐姐不是姐姐,丈母娘不是丈母娘的,算个什么事儿······

    说白了,对于二人之间的关系,非但是刘乐不知该如何自处,就连刘盈,也是相当的苦恼。

    但即便如此,刘盈今日,也还是登上了宣平侯府的大门。

    因为刘盈知道,这件事只能,也必须由自己主动出面。

    如果刘盈不主动站出来,把这里面的弯弯绕理顺,那这普天之下,就再也没有人,能厘清这姐弟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了······

    “阿姊。”

    一声低沉的轻呼,算是为二人之间的关系定下基调,刘盈望向刘乐的目光,也旋即带上了一抹严肃。

    见此,刘乐也会过意来,便先侧过头,朝身旁的婢女看了看。

    片刻之后,待侧堂内,只剩下刘乐、刘盈姐弟二人相视而坐的身影,刘乐眉宇间的尴尬之色,才逐渐被一抹坚定所取代。

    只不过,让刘盈颇有些感到诧异的是:率先开口的,居然是刘乐······

    “陛下大婚以娶张氏女,乃母后做主定夺。”

    “于此,陛下可心有不愿?”

    漠然一语,便见刘乐眉头立时一皱,可望向刘盈的目光,却是顿时有些躲闪了起来。

    发出这一问时,刘乐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

    曾几何时,刘乐是先皇刘邦众子的长姊,是如今的齐王刘肥、淮南王刘如意,以及面前的天子刘盈,都无比尊敬的、如父如母的姐姐。

    尤其是刘盈,作为刘乐唯一一个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与刘乐之间的情感,更远非一个‘陛下’的称呼所能冲散。

    ——汉二年,楚汉彭城一战,彼时尚为汉王的先皇刘邦惨败,五十余万大军土崩瓦解!

    而世人皆只知:在逃亡途中,先皇刘邦曾不止一次的将当今刘盈踢下马车,却不知一同被踢下马车的,还有当朝长公主刘乐;

    彼时,刘盈只有五岁,而刘乐,却已是有足足十三岁。

    对于当年那件事,刘盈或许只留有些许残存的记忆,但对于刘乐而言,那件事,却是一生不忘的痛楚。

    刘乐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将自己踢下马车的时候,是怎样的无情,又是怎样的决绝;

    而弟弟刘盈即便是摔下马车时,却仍不忘用身体护住自己。

    刘乐之后曾问过刘盈:为什么这么做?

    刘盈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