绾、淮南王英布······

    准确的说,从太祖高皇帝起事,到太祖高皇帝驾崩期间,汉家所遭遇的每一场战争,靳歙都从未曾缺席!

    而当年,尚为太子的刘盈代父出征,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的那场战争,无疑是让靳歙这个饱经战争的宿将,都开了眼。

    ——当朝太子储君,以身为饵,诱敌决战!

    且先不提这样的做法是对是错,亦或是风险性有多大;

    单就是这份勇气,以及这一份为了确保将战火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甘愿以自己的人身安全来促成最终决战的决绝,就绝非寻常人所能有。

    从这个角度来看,丽寄方才那句评价,倒也还算准确:如果刘盈真的做了率兵将领,那恐怕,真的会以‘不按常理出牌’‘喜欢冒险’而闻名于天下。

    而刘盈增兵支援马邑的举动,也只有这样解释,才更合理一些。

    马邑,位于代北国门,恰好处于赵长城的缺口之外!

    匈奴人只要攻破马邑,就可以从赵长城的这处缺口进入代国境内;

    换而言之,只要马邑再丢,那这场战争最理想的结果,也只能是匈奴人在代国全境烧杀抢掠,玩尽兴了,才被姗姗来迟的汉家军队‘赶’出长城。

    但话又说回来,马邑重要归重要,但也不至于在已经有五六万守备力量的眼下,再加派十万人驻守。

    倒也不是说,马邑没有重要到这个地步;

    而是马邑一带的地形,根本容不下这么多兵马······

    马邑,位于赵长城唯一的一处缺口,而这处缺口之所以存在,就是特意留下来,用于百十年前的赵国军队,从此北出草原的。

    当然,为了让军队能有缺口走出长城,北上草原,就留下一个草原民族也能通过的缺口,显然也不合赵国的利益;

    所以,马邑的作用,就是在赵长城这处缺口‘看守门户’。

    当赵国军队走出赵长城这处缺口,马邑就可以作为中转站,并供北出草原的赵国军队休整;

    而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想要从这处缺口攻入长城以南时,马邑就将成为看门犬,将胡人的马蹄挡在长城之外!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邑,或者说赵长城这处缺口的选址,也是非常的讲究。

    ——缺口以南,是百里平原,极其适合军队快速行军;

    反观缺口以北,则是正对着这处缺口,由东、西两座山丘所夹出的一条山径!

    虽然这条‘山径’,并不像通俗意义上那般狭窄,宽也有近十里,但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巨大障碍。

    因为北方游牧民族,是以骑兵作为主要战斗兵种;而骑兵,又需要广阔的战场,来发挥出高机动性。

    再者,左右两座山,前后两个谷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着重强调的‘险恶之地’!

    无论是在两侧的山林间埋伏,还是在敌人进入山谷之后来一出‘两头堵,关门打狗’,都无疑是事半功倍。

    而马邑,就处于这条长七十余里的山谷的南谷口;

    对于想要从马邑方向南下的匈奴骑兵,堵在谷口的马邑,就基本能完成边防使命。

    当然,这仅限于小股部队;

    像此战一样,几万匈奴骑兵倾巢而下,马邑终是手握地利,也根本不敢放步兵出城,只能龟缩于城内,争取将匈奴人拖在马邑城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一处狭窄的战场,非但匈奴人的骑兵施展不开,汉军这边,也根本不需要有太多的兵力。

    因为超过五万人之后,再多的兵力,也根本塞不进马邑,更不可能在野外对抗匈奴骑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