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儿火烧眉毛了,眼看大清不行了,才想起归降!

    不好意思,晚了!

    “告诉来人,吴三桂只有用东虏亲王的首级,才能换取归降之权利。否则,要么尽快率部过江,要么率部向东。朕念其当年功劳,可以放其一马,莫要等到刀兵相见,届时炮火无情!”

    这货可以降,但要纳投名状才行,不然有多远就滚多远。

    以后大清不行了,还可以去降俄国、波斯、奥斯曼、哈布斯堡家族嘛!

    三姓家奴算个啥?

    来个十三姓家奴!

    这玩得才六六六嘛~!

    现在己部所处的位置大概在五常,这地方出产大米,而且从当地田间的情况来看,吴三桂的确遣人种植了不少水稻。

    根据抓获的包衣奴才供述,方圆百里,都是水田,每年种一茬,亩产可达两石左右,并不比江南的水田地多少,

    加上可以捕鱼摸虾,刨去送给皇太鸡与吴三桂的部分,奴才们可以自留三成产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虽然只留三成,但这里每家至少都有三四百亩良田,人丁兴旺的家族更是有上千亩之多。

    可以说每家都不可能用饿死之人,而且顿顿可以吃饱,隔三岔五还能吃到肉。

    如此生活,若是仅比较吃,不算穿、住、行等方面,比起关内也不逊色。

    吴三桂的兵现在都已经完成了脱产,兵力不下三万。

    只是皇太鸡对其并不像三顺王那般信任,供给的盔甲与火器不算太多。

    吴三桂如何跟皇太鸡貌合神离虚与委蛇,某新皇就管不着了。

    汉奸都是脑瓜子聪明之人,懂得进退取舍。

    相信这次,吴三桂的表现也不会让人失望……

    十天之后,王师主力抵达剌鲁卫卫所。

    望着江水逐渐丰沛起来的松花江,某新皇感慨良多。

    尤其是江里的“三花五罗十八子”到底有多少……

    “三花”就是鳌花、鳊花、鲫花,鳌花就是鳜鱼,鳊花是武昌鱼的同类长春鳊,鲫花不是一般的鲫鱼,体型较鲫鱼更长,颜色更加白皙。

    “五罗”的口感一般,没有“十八子”里的“嘎牙子”与“鲫瓜子”好吃,前者是就是腮后有两根尖牙状倒刺的黄颡(同桑音)鱼,后者便是鲫鱼。

    根据抓到的包衣们交代,吴三桂已经率部跑路了,不过在走之前,留下了十万石粮食,说是不忘当年君臣一场。

    这些粮食相当于一万吨左右,看似不少,但决计扛不住八十多万青壮士兵一顿狂吃的。

    所以在大雪封山之前,某新皇还得将部队撤至海边驻扎,有舰队接济,至少不会饿死。

    本地没了正主,某新皇也就只能下令捕鱼来犒军了,因为附近的野兽早就被前面那位一扫而空了。

    喝鱼汤、吃烤鱼,总比吃肉干的口感要好得多,而且打渔摸虾也算是大战之后,士兵们难得的放松方式了。

    吴三桂留下了二十艘渔船,正好可以让士兵们用来从事这项悠闲糊口游戏。

    按照出兵比例,某新皇分给倭军八艘,法德联军各两艘,自己只留八艘,算是一视同仁了。

    余下没船且会水的可以下去,不会水的一律在岸上看着,以免打仗没死,反而被在捞河鲜的时候被淹死了。

    或许是小冰河时期还有副作用,在七月初,由于连日来都没有降雨,眼前的这段松花江的水量还不特别多,距离汛期的水位还差得挺远。

    无形之中帮了吃货们的大忙,加上江里没有那么多挖沙子的,吃货们不必担心走两步就掉坑里。

    当然,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