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近十年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一大批军事装备工匠。

    不论男匠还是女匠,岁数、老家、是否奴籍,只要经过考试,拿到相应的证书,便可得到高薪。

    在兵工厂工作,底薪是五两银子起步,算奖金的话,一般月薪可达七八两以上,甚至更高,米俸另算,过年过节还有礼品。

    奴籍可在领证之后获得取缔,单身的话,厂里还包吃包住,并负责介绍对象,一旦录用,非重大错误就不会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工匠们的数量自然会连年攀升,也唯有如此,才能满足某新皇给所有骑兵,及部分步兵换装左轮步枪以及弹匣式步枪的要求。

    可以负责任地说,大明位居第一产值是轻工业,紧随其后的就是以铁甲舰、蒸汽坦克、轻武器为主的军事工业。

    农业在熬过小冰河时期之后,便得以全面复苏,随着出口额日益增加,商业贸易额也水涨船高,而像采油、采矿这类的重工业其实只能排名第五。

    正是依靠强大的工业基础,明军骑兵才可以得到新式武器,每人配发的子弹高达两百发,以至于清军骑兵都以缴获一支左轮步枪以及上百发子弹为荣。

    而实际情况是,即使一次损失上百人,也未见得能缴获明军的单兵武器,因为失败的一方是无法打扫战场的。

    也只有在交战时,专门去捡已经战死的明军骑兵的枪械,而且不被发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由于明军骑兵都是重装防御,除非把坐骑先打死打伤,使骑手被迫落地,否则想要用燧发枪或者弓箭一击致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东北夏季户外气温接近三十度,但保命要紧,而且这是战斗规则,绝大部分明军骑兵为了避免自找倒霉,都会顶盔贯甲进行作战。

    虽然跟泡温泉差不多,但留给辫子骑兵的机会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双方上百人厮杀半天,对方能打死这边三五个人都算是奇迹了。

    比较起来,明军骑兵才算是正二八经的攻防一体。

    辫子骑兵徒有“铁超渡”之虚名,实际交锋时却抵挡不住左轮步枪的一顿暴击输出。

    以发生在纳邻河以南约五十里的野猪屯的战斗为例,明军投入一个连,一百四十四名骑兵,遭遇约两百九十辫子骑兵的进攻。

    双方均骑马在屯子里开打,前后激战约两个小时。

    战后经过清点,明军没有阵亡,只是受伤十七人。

    清军被击毙六十九人,因伤被俘二十二人,其余均上马开溜。

    换作以前,就这点损失不至于让处于人数优势的清军直接选择撤退。

    但今时不同往昔,随着八旗兵在之前的数番大战中被大量消耗掉了。

    顺鸡与多尔衮均不得不依靠索伦兵以及蒙汉兵,来充实严重缺编的骑兵队伍。

    索伦兵的悍勇不在八旗兵之下,但由于数量较少,只能用蒙汉兵来补充差额的大头。

    蒙汉兵完全比不了索伦兵,更在战斗意志上远逊于八旗兵。

    让他们打顺风仗是完全可以的,但打恶战的话,多半是要“半道崩猝”的。

    只要估计己方伤毙者超过三成,他们肯定是要跑路的,留下来继续战斗不啻于等死。

    尽管顺鸡在多尔衮的建议下,给每个牛录的骑兵都配备了数量不等的八旗兵用来压阵。

    可无奈明军火力过于凶猛,十个明军骑兵的火力超过四五十个大清天兵。

    双方对射三五分钟的话,清军这边即使没多大伤亡,也会被活活吓退的。

    而且根据之前的交战经验,一旦明军发射信号弹,附近的部队看见就会很快驰援。

    每个牛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