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手里得到了第二批铁甲舰。

    使北方联盟想要夺回波罗的海控制权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了……

    从目前收到情报来看,似乎瑞典与奥斯曼并未结盟,可这也不耽误瓜分波立。

    北方联盟看似强大,其实只是由波立与丹麦双核所主导的一个联盟。

    丹麦的优势在于海军,所以负责海上作战。

    波立的骑兵闻名天下,自然主要肩负陆战重任。

    如今丹麦被瑞典打得自保都成问题了,波立只能带着勃兰登堡-普鲁士与萨克森这两个小伙伴御敌了。

    俄国的情况已经跟丹麦差不多了,索别斯基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了。

    但是己方没钱邀约,对方出兵来救,就得全靠爱了……

    幸好此前奥斯曼军队北犯威胁过维也纳,利奥波德一世应该清楚其中的厉害。

    一六七五年夏季,利奥波德一世见到索别斯基还真拼死挡住了奥斯曼军队的猛攻。

    双方处于战略胶着状态,短时间内难分胜负,便决定出兵十万。

    条件也很简单,只要打败了奥斯曼人,所有战利品,尤其是敌人的先进武器装备,必须要分给自己一半。

    索别斯基自然同意,这算是他唯一能尽快盼来的援兵了。

    维希尼奥维茨基此前已经遣使者到克拉科夫,说正在后方进行动员,估计得等秋收才能抵达。

    这就是要保障秋收,然后让自己在南方与奥斯曼军队死磕!

    索别斯基已经对维希尼奥维茨基失望透顶,决定等击退来犯之敌,便率部返回华沙,夺取王位!

    九月十二日,双方在克拉科夫以南的平原上进行决战。

    这是侯赛因派俘虏送过去的亲笔信,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也都同意,进行一场骑士般的较量。

    只是侯赛因的手下并不同意,因为先击败任何一路敌军,对己方都是很有利的。

    现在对方联合起来,己方的获胜几率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对此,侯赛因的解释很简单。

    让敌人过来找自己,不是比自己过去找敌人,要容易很多么?

    消耗粮草不说,还不一定能找到这么多敌人。

    现在多好,两个重兵集团就在眼前……

    侯赛因认为,即使自己击败了索别斯基的部队,能够兵临华沙,后方补给线也会遭到利奥波德一世派兵偷袭。

    与其那样,不如在波兰南部将其全部消灭。

    如果不能同时打败这两个重兵集团,己部继续北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旦别切断补给线,届时别说攻陷华沙,连十几万人马的吃喝都成问题了。

    利奥波德一世拥有三万骑兵、六万步兵、一千辆厢式战车,以及约三百门火炮。

    战至当下,索别斯基还有五万多骑兵、近三万步兵,七百多辆战车,五百多门火炮。

    侯赛因的部队虽然征战许久,但并未遭到太大损失,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还有近三万五千骑兵、约十万步兵、近三百辆蒸汽坦克、上千辆自制战车,进口重炮五十四门、轻型火炮两百余门、迫击炮近五百门。

    奥斯曼军还有十四万作战部队,而神罗与波立一方的兵力规模约二十万,兵力比对方多一半左右。

    由于兵力不占优势,侯赛因采取了反手反击的战术,跟上次单挑索别斯基一样。

    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在战前商量过对策,决定并不合兵一处,而是形成钳形攻势,让对方难以招架。

    由步兵进行正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