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于自己的控制。

    当地的富绅只要不勾结蛮夷,发生叛乱,其他方面,郑芝龙是懒得去管的。

    郑氏经营的重点是各大城市、矿区以及屯田的地方,是人口、资源、粮食三位一体的战略所致。

    由于南非是从荷兰人手里买下来的,加之郑氏舰队的实力高居全球第二。

    昊菁皇帝自然不会担心敌人从海上来袭,那就是自取灭亡之举了。

    经过远征西班牙与北美,在经过整编以及列装先进重武器之后,郑军的陆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五万拥有飞机、坦克、重炮的郑军便可吊打二三十万西方联军,更别说当地的那烂泥扶不上墙的土著了。

    当一个旅的郑军登陆南非之后,就意味着这片土地经落入明人之手了,以后也别想找到其他主人了。

    时至今日,郑军兵力虽然仅有二十万,但基本都是骁勇善战的精锐。

    而且一旦有事,随时可以动员约五六十万的预备役部队参战。

    朱慈烺认为在非洲中南部地区作战,五十万郑军几乎就是无敌般的存在。

    海战就更没悬念了,四艘国王加上八艘布吕歇尔的配置。

    不光其他铁甲舰,光这十二艘主力舰,就能锤得敌军舰队都去喂鱼!

    可以说,西地是诸多海外藩国里,自保能力最强,最让朱慈烺放心的存在。

    通过挖矿,郑芝龙也实现了让郑氏集团年入上亿银币的小目标。

    可以说,由郑氏经营的西地是除了大明帝国与印加帝国之外,世界上岁入第三高的地区,赚钱能力甚至超过了奥斯曼帝国。

    这就得益于南非当地遍地是矿的先天条件,锰、铬、铁、铅、锌、铜、钒等金属全都不缺,更是盛产萤石、云母、煤炭。

    郑芝龙累计对当地的矿区投入了上亿银币的前期紫金,矿区不但修通了铁路,还实现了机械化开采。

    如今正是获得收成的好时候,西地近四十年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百分之二十左右,比任何一个藩国或属地都要高。

    由此产生的购买力自然是极其惊人的,不管是从西地出发的船队,还是从本土返航的船队,全年每艘商船都处于满载状态。

    根据朱慈烺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的分析与汇总,郑氏所拥有的商船总吨位已经超过荷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大明帝国。

    荷兰由于没有卷入第二次欧战,加上威廉三世对海上贸易的大力扶持,这才保住了世界第三的位子。

    然而却面临休养生息的法兰西帝国与蒸蒸日上的奥斯曼帝国的双重挑战,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海上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谁拥有的商船多,吨位大,谁赚的钱就多,税金就高,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朱慈烺虽说是后进场的玩家,但有后发制人的巨大优势。

    那就是凭借本土强大的造船产能,蒸汽商船可以成批量的下水。

    所有造船厂加起来,一个批次就可以建造数百艘排水量高达三千吨以上的远洋型商船。

    平均每年下水的商船数量不低于两百艘,而且还不包括可以去深海作业的蒸汽渔船。

    在郑成功的努力下,郑氏集团旗下的造船厂也已经在迁到西地之后,开始恢复生产。

    如今每年可以下水约二十艘三千吨级以上的商船,以及总吨位约两万吨的铁甲舰。

    朱慈烺已经向郑氏父子以优惠价,有偿转让七级战列舰(国王)的建造技术。

    再过大约

    不到十年,应该可以看到郑氏造船厂下水的该型战列舰了。

    届时七级战列舰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