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珉争利”这个罪责,下面某些居心叵测的臣子也用此招屡试不爽,崇祯对这价值数百万两银子的盐商许可证很是心动,但也爱惜自己的羽毛。

    “父皇,儿臣以为奸商非珉也!若是足额纳税,便可受到朝廷保护,否则便要遭到朝廷打击。莫说平素令朝廷鞭长莫及的两淮,便是天子脚下的京城,也没有一个盐商可以足额纳税。在厂卫抓获的盐商之中,经过审讯,全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偷逃税款之行为,两淮那边的状况可想而知会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父皇移驾南都之后,不论那些臣子为奸商开拓罪责,指责父皇,肯定是与奸商勾结在一起,这年头,没有好处,谁会为奸商说好话?父皇让厂卫抄没其家财,自然会水落石出。儿臣这里有一份清单,父皇可圣揽一番。”

    某太子昨晚写了一份关于江南一带的朝臣评述单,里面列举了一堆大明臣子今后的下场以及个人的优劣,这些都打着刘伯温军师的掐指测算的幌子。

    “……”

    崇祯接过来一看,只单单扫了一遍第一位的梗概,便陷入了无尽的沉思之中。

    排名首位的当然是某太子的野舅舅东林傥魁——周延儒!

    此人于两年之后第二次被甩锅爹启用,但由于自身的弊病明显,尤其是弄权欺君,结果在四年之后被甩锅爹下令自尽,算是“相爱相杀”的典型了。

    原因就是由于辫子入关,畿辅被兵,甩锅爹让首辅领兵御敌,结果这货走到通州就因为怯战而裹足不前了,每天饮酒作乐,对上面高奏凯歌,结果没过多久便东窗事发……

    好不容易缓过来了,崇祯往下接着看,这下连脸都黑了,位居次席的便是著名的钱大官人!

    某太子写的很清楚,钱谦益,于崇祯十八年在南都跪地向东虏亲王多铎投降,任东虏礼部侍郎,投降原因——水太冷、不能下!

    个人评价:贪生怕死,畏敌如虎,趋炎附势,欺世盗名,想做忠臣,又未有忠良之气节和勇气,最终行为被世人所不齿。

    这投敌的原因真是令崇祯哭笑不得,便将信将疑地问逆子:“钱谦益降虏之原因可是你杜撰出来的?”

    某太子恭敬地回禀:“启禀父皇,乃是仙界军师刘伯温所言,此人虽投敌,倒也有些用处,父皇可加以利用!”

    崇祯听罢便没好气地回应:“如此罪臣,所为何用?”

    某太子出了个主意:“父皇移驾南都之后,所携京城官员数量必定有限,还得启用南都本地之人,东林在江南势力庞大,无法排除在外。与其看东林在野兴风作浪,不如启用其魁首钱谦益,对东林也好加以限制。此人素来趋炎附势,渴望权力,只要父皇加以笼络,以入阁为饵,此人必定上钩。”

    崇祯想了想,这逆子所言也不无道理,东林是他多年防范的对象,当年与阉傥便都得你死我活,周延儒第一次入阁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崇祯对此也较为失望。

    没想到几年之后,自己竟然下令赐死周延儒,此事若是仙界演化,便极有可能为真事了,只能说世间百态,造化弄人罢了。

    “入阁?”

    “正是!”

    “若让此人入阁,南都焉有宁静之日?”

    崇祯没想到这逆子居然想让钱谦益入阁,这种人要是做了阁老,这南都的朝廷还不被东林给掀翻了?防都来不及,还想让东林魁首入阁?

    “父皇,您看儿臣如何用薛国观,您便如何用钱谦益。内阁以首辅为主,次辅为辅,其他阁老为羽翼。不论首辅还是次辅,必定有一人是精明干练,可为圣上办差。而另外一人无须如此,只要做好一件事便可,那便是有了责任,要主动为圣上揽责。只要出了事,父皇便让钱谦益承揽下来便行了。”

    让钱谦益入阁,就是让他来给这位二货皇帝背锅的,不然到了南都之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