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下百姓们彻底拜服了,太子爷果然是仙法护体,自打从仙界归来,真是让大明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旷世大捷!

    像王阳明、戚继光、李如松等人,加起来也不及太子爷的才华与能力。

    这些人倒算是一代名将,可比较战损,毫无疑问,太子爷稳坐头把交椅。

    太子爷的打法,花钱是多,但没花多少老百姓的钱啊!

    至少能够年入百十来两银子的商贾,可不算穷苦百姓。

    这么一想,那就完全行得通了,只要不多花百姓的钱,不给百姓们加税,太子爷想咋打都可以!

    起码比前朝那些一打仗就加税的皇帝要好得多,故而百姓们兜里的银子没被抢走,就更愿意拿出来消费庆贺了。

    自打辫子退兵之后,京城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机与活力,且日渐繁盛起来。

    某太子在中城和老城的外城兴建了大量的工厂,吸纳了周遭的数万青壮前来打工。

    一两个青壮的背后便是一户人家,住在城里看病与购物无疑比乡下便捷得多。

    很多农户人家都看中了这一点,把手里仅有的土地租出去,来城里居住务工。

    这样一年下来,完全可以赚两份钱,虽然不是翻倍,可也能比以前多一些。

    东宫卫队的士兵家眷首当其冲,这样便可免去官兵在放假之后往来奔波之苦。

    虽然有些生硬,但习惯之后,大家也就觉得非常方便了,进城就等于回家了。

    家人在城内居住也比乡下更为安全,起码不怕辫子再来劫掠杀戮了。

    而且也并非全家都被一锅端,只要直系亲属进城定居就行了。

    此举直接为京城增添了不下五十万人口,里面有至少八到十万可以成为工人。

    城内各处的工地与工厂都需要这些人,连针线活熟练的健妇都可以找到一份做羽绒服等轻工产品的工作。

    比起风吹日晒的锄地,这些酬劳不低且都是免税的活计自然受到了农户们的欢迎。

    城里的物价虽说比乡下贵,可银子却很好赚,只要不直接买房子,一年下来可是能攒下不少钱。

    这些乡下人大量涌入京城,由于起初不守规矩,让不少官员感到厌恶,纷纷上奏太子,要求限制其进城务工。

    某太子对此作了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都玩过积木没?

    底盘面积越大,往上码积木就越容易!

    这些农户便是底盘,他们收入不多,识字不多,见识也不多,但终于的是数量足够多。

    正是有了这些人,京城的诸多体力工作,才能有人干。

    这叫工作因人而异,当须分工合理。

    农户不也要衣食住行?

    隔三岔五也会吃顿鱼肉么?

    过年过节不也要给家人买件新衣服么?

    每人每月吃一条鱼,一百万人不是需要一百条鱼么?

    市场上鱼卖得好,不就能在无形之间,鼓励渔珉努力捕鱼卖钱么?

    其他行业的情况不皆是如此么?

    人口的增加便意味着消费的增加,这些人将赚来的银子再花出去,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了么?

    为什么仆人多的人家说明家主有实力,而非比仆人少的人家更为穷困,不正是这个道理么?

    长洲(苏州)为什么比其他城池更富庶?

    一来是城内人多,二来是商业发达,三来是得益于江南的地理优势。

    此等条件放在京城身上亦是能用,而且京城的人口比长洲更多,商业更发达,而且是大明都城。

    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