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前的十五万大军,被苏策整备成了三路大军以及一支偏师,分别是左路军,中路军,右路军。

    左路军由之前的左军整编步骑兵七万,节制偏师一部车骑兵三万人,共十万人屯于左武关谷地。主帅孙少祥,副帅王武平。

    中路则为原前军与中军整编,计骑兵五万一部,步骑军十万一部,共计十五大军屯于北定关谷地。主帅柏惟孟,副帅高克山

    右路军为原右军整编,增加兵力至步骑军十一万,其中骑兵五万一部,步军五万一部,共计十六万万大军。主帅郑东华,副帅李随风。

    苏策则坐镇定北都护府,这一战苏策不需要亲上战场,因为上不与下争功。

    而北军中这一次也只是由六位紫衣大将统帅大军,至于其他紫衣大将则被苏策压在狼烟山与安北府中。

    因为苏策已经在军中喊出来七十二位紫衣大将的话,放出了三十六尊紫衣将位。

    战场上不需要那么多紫衣大将分功劳。

    就连那六位紫衣大将也是原来紫衣大将中资历最浅的六位,他们六人,苏策的要求也是放手下绯衣战将们去作战。

    三十六万大军需要的不仅仅是紫衣大将统帅,还需要绯衣将军们统领。

    苏策这一次将全北军三十五岁以下的绯衣将军都派了出去,一共是两百三十多位,后来又让留守的紫衣大将推荐了一百二十多位年纪不超过四十岁的绯衣将军,凑够了三百六十位。从定下大致的战略构想到四月底发兵,苏策就在都护府衙邸一一会见了派出的绯衣将军。

    成为紫衣大将的机会苏策给了,至于最终的谁有这个运道,一切战场上见。

    当这些绯衣战将们从都护府府邸走出的时候,不管他们之前是谁的部下,受了谁的恩惠,此后他们的身上就烙下了苏策的烙印。

    为此,苏策甚至调遣了三校侦骑剑部,也算是告知众人侦骑刀部以后改了侦骑剑部。

    当年太祖赐下玄武双印,一印为玄武印,可掌侦骑盾部四营,也是北军军主明面上可以亮出来的身份,另一印为玄武负剑印,掌侦骑中营,只是历代北军军主的杀戮过盛,好好一个侦骑中营被人叫做了侦骑刀部。

    而苏策将侦骑中营改称侦骑剑部也是希望给侦骑中营一些改变,剑为君子武器,君子守矩,苏策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名字让北军中战战兢兢的紫衣大将们知道只要守规矩,侦骑中营就不会如往昔那样出刀戮尽。

    暴露出来三校侦骑中营,苏策并未将其全部留在身边,一校侦骑为四百骑,这一千两百骑,分所两个用处,一个是从三校中抽调各一人,三人一组跟随一位绯衣战将,剩下一百二十骑与苏策亲卫八十人汇合,由罗阳节制保护苏策。

    上面没有那么多紫衣大将们节制,苏策也怕这些绯衣战将们为了战功不从军令,不合友军成为散沙一片。

    苏策主动暴露三校侦骑剑部,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苏策要加强对出征大军的掌控,没有人会指责苏策,就连整日打猎的蜀王赵载校也抽调了牡丹内卫三百多位充做各军司马。

    当狼烟山脉中此起彼伏的响起牛角声,太子赵载承也准备起驾回长安。

    当然此时太子并未离开大营,虽然皇族一直以来都想要削弱有些尾大不掉的北军,但是北军有北方战事,因而历代帝王也没有下重手。

    不过要说支持其他各军,压制北军,那也只是一时的平衡之术,对于其他三边军主,皇族才最不放心,这是因为四边背后的利益集团不同,比起与国休戚的关陇勋贵,只为求名传家的山东门阀和只为求官得利江南士族只是墙头草,大齐禁军与大齐皇族后裔的安西边军才是大乾皇族最大的统治隐患。

    因而太子赵载承之所以配合苏策,那十万安西老卒,不对,应该是只剩不足六万五千的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