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外的距离上持续靠近。

    赵庄矮山的山顶上,罗志学眯着眼明军再一次发动进攻,并且还是和刚才一样的进攻套路的时候不由得微微摇头:“这是不长记性还是固执?”

    在己方的大量枪炮面前,如果这些只是装备冷兵器以及少量枪炮的军队也能够强行闯过来,这是不是太看不起枪炮了?

    罗志学自问很难理解陈永福的做法,如果换成他是陈永福的话,第一次进攻失利,见识了保乡军的火炮犀利之后,那么就会换一种方式再进攻。

    比如尝试挖掘壕沟突进,利用交通战壕把麾下的两三百斤的轻炮机动到前线,靠近后对保乡军发起炮击。

    其他办法有很多,但是陈永福却是选择了最没有战术含量,同时也是简单粗暴的办法:增兵再一次发动强攻,试图直接用兵力优势来抵消保乡军的火炮优势!

    罗志学不理解那是因为罗志学不知道,陈永福根本没把前头的卫所兵当成己方将士来看待,只是当成炮灰来看待而已。

    既然是炮灰,那么用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心痛了,费那么多事干啥,直接让所有卫所兵冲上就完事。

    挖战壕这种事先不提他会不会,有没有准备个概念,但是没有趁手工具之前想要挖足以容纳数千大军通行的交通战壕,那可不容易,就他们的水准没几天时间估计都完不成。

    然而陈永福也是时间有限的啊,洪承畴可是给他限死了时间,半个月内必须收拾掉保乡军贼军,然后滚去卢氏。

    诸多考量之下,陈永福最终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办法,让卫所兵加大力度强攻。

    能打得过就打,实在打不过就打不过呗,反正死伤的又不是自家本部战兵,那些卫所兵死光了他都不心痛……

    而且卫所兵死伤惨重之下,他再拖延时间,来个久攻不下也就算是有理由了。

    洪承畴总不能因为自己拼死拼活都打不过保乡军,最后还责怪自己吧,自己可是之前都说过了,保乡军是硬骨头,不好打。

    到时候,估计援兵啊什么的也就来了,而且大有可能还可以继续耗下去,既不用和保乡军死磕,又不用去卢氏。

    是的,哪怕是现在,陈永福也不想去卢氏。

    最近一段时间里,他持续听闻了中原那边义军主力和官兵主力交战的消息。

    胜负他不关心,关键的是他知道现在十几二十万义军主力,一心想要往陕西跑。

    回头自己驻防卢氏,而义军好死不死又是朝着卢氏跑过来的话,面对动不动就大几万,甚至十几二十万的义军主力,陈永福干脆自己抹脖子算了。

    如此种种,才让陈永福的战略战术决策显得瞻前顾后,并且显得不太符合军事常识。

    说白了,陈永福不想和保乡军死磕,也不想和义军主力死磕。

    他依旧在想办法拖时间!

    他都打算好了,这一次强攻如果能够成功自然是最好,如果还强攻不成,那么就要看死伤多寡。

    如果死伤少了点,那么他还会继续发动第三次强攻。

    等死伤的差不多了,他也不会犹豫,而是会直接退兵,返回两里外的营地驻防。

    同时会给洪承畴去信,告之此战情况。

    意思嘛,就只有一个:不是我不想打,也不是我没有打,但是贼军实在太强,实在打不过啊!

    你看看,这都死伤一两千人了呢,死伤极其惨重啊,再打下去,我陈永福手底下的将士都要拼光了。

    然后再让洪承畴派援兵过来。

    总之一句话,别指望他会带着本部战兵和保乡军死磕,更别指望他会带着本部战兵和义军主力死磕。

    陈永福的这种想法,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