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呢,大量的粮草都要从南方运输过来,成本太大。

    为了降低粮食运输成本,再加上帝国高层已经决定了明年开始就会逐步降低军费,因此辽东驻军也要开始自力更生一部分。

    于是乎,把战线推进到了辽东长城后,将近二十万的楚军除了部分战备兵力外,其余兵力暂时放下了刀枪,拿起了锄头,开始轰轰烈烈的屯垦以及养殖行动。

    意图就地解决一部分驻军所需的粮食以及肉食。

    不管是民间恢复生产还是军方屯垦,都是为了解决辽东地区的粮食问题。

    而除了粮食问题外,大楚帝国高层还通过了一定的措施来开发利用辽东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

    辽东地区有什么自然资源?

    有着丰富而且品质上佳的各类矿产资源,其中的核心矿产,也就是煤炭和铁矿相当多。

    早期的工业是核心产业是什么?

    钢铁!

    矿务里的铁矿以及煤炭都是为了炼铁而服务的,而有了钢铁,才有各类机械包括国防产业,还有各种农具之类的。

    这也是为什么近代国家里经常用钢铁产量还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原因。

    因为钢铁是基础中的基础产业!

    而偌大的华夏地区,铁矿虽然不少,煤炭也多,但是优质煤炭和铁矿却是比较少,而能够低成本开采并提炼的优质铁矿和煤炭就更少了。

    如果是两者还在同一个地方的就极其罕见了。

    大楚帝国目前两个主要钢铁基地,也就是大冶工业区以及当涂工业区,这两个地方都是属于非常典型的铁矿区,其炼铁所需要的大量煤炭主要依赖周边的一些小煤矿以及江西萍乡的煤矿。

    现在看起来似乎也可以用,但是对于大规模炼铁产业而言局限性非常大,尤其是没有火车的年代里。

    很多地方的煤炭都是需要靠着马车从山里运输出来,然后再装上船只顺流而下。

    比如江西萍乡的煤炭,从大山里挖出来后,要经过一百多公里的陆地运输抵达株洲后,才能够装船,通过湘江再进入长江,然后抵达大冶或当涂。

    要在这一段路水路运输,都是顺流而下,运输量大,风险小,时间也比较快速,但即便如此,其运输成本也比较高昂。

    而在炼铁里,煤炭的消耗量往往是铁矿的好几倍,两者的比例达到四比一甚至更高一些。

    想要练出来一吨铁,大概需要一百多吨的煤炭和三四十吨的铁矿石。

    因此,炼铁厂其实最好是建立在煤炭产地,如此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输成本。

    但是还是那句话,在缺乏蒸汽机的年代里,没有火车,就连内河运输也是受到极大的限制,满载货物的想要逆流而上可不容易……就连海运其实也说不上多便利。

    所以,大楚帝国后续建立钢铁厂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考虑运输因素。

    后续在天津建立的钢铁厂,就是因为边上有滦州煤矿,同时靠近海边方便运输,周边也有中小型的铁矿石。

    之前还在广州设立了一家广州钢铁厂,但是发现小打小闹还成,想要做大做强却是搞不了……

    之前佛山那边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朝时期的炼铁重镇,是因为周边有一些小铁矿,这些小铁矿挖出来的铁矿石一般都是在当地使用木炭进行粗炼,然后再把粗铁运往佛山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说是它是炼铁重镇,更不如说是一个粗铁加工中心!

    而大楚帝国的钢铁产业,尤其是工业部主导建设的大型钢铁厂,那都是奔着大规模量产去的,以往佛山那种小作坊式的炼铁模式并不适合,成本太高……

    但是广州周边也缺乏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也就搞不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