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上大部分日常所用的铁制品他们都能搞,尤其是工具类的。

    比如铁锤、锯子、斧头等工具,又或者是日常所用的一些铁制品。

    这些小机械厂,看似规模小,往往只有那么几十个人,少的甚至只有十来个人,但是和传统的制铁作坊不一样的是,他们依旧会大量采用工具。

    YY

    比如水动力机械,大楚帝国最近这些年玩水动力机械都上了瘾头,并且经过数年的发展专研后已经非常成熟了,有可以用来给青铜火炮进行加工的大型水动力机械,也有用来进行各种小物件加工的小型水动力机械。

    覆盖范围非常广阔。

    这些一般在县城里的小机械厂,有条件的一般都会上水动力,没有水动力的也会用蓄力。

    而有了这些外部动力后,那么进行铁制品的加工,可比铁匠们直接用锤子去敲打方便多了。

    铁匠直接打铁的话,哪怕是再熟练的铁匠,但是每一次轮动铁锤敲打的时候,其力道依旧会有变化,同时位置也难以精准。

    人力嘛,总是有极限的。

    但是机械不一样,它们可以让机械铁锤的力道始终保持如一,并且落点精确。

    最关键的是,如果采用水动力的话,机械不会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别看这些普遍建立在县城或府城里的小型机械厂,看上去规模不咋地,但是产量可不小,基本能够满足当地一些日常铁制品的需求。

    而这,也算是为当地带去了最基本的工业化概念。

    各种新式机械,哪怕是依旧采用人力或蓄力的小型机械设备,开始从大楚帝国里的众多大型国防工厂里,逐步进入到了中小型的机械厂,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机械的作用,并且也让更多人参与到了对机械设备的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当中来。

    越多人使用这些机械设备,那么就越容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很多涉及到一些灵感上的创新,更是如此。

    很多东西人家研究人员根本就没有想到,但是一线的机械操作工人们就察觉到了,并提出来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这些解决方法最终又会传递到那些生产这些机械设备的中大型机械厂里,然后对产品加以改进,并生产更新的机械。

    由此可以形成一个循环渐进,相互促进的局面,进而提升生产力。

    工业嘛,甭管是水动力还是蒸汽动力,生产力才是王道,只要能够提升生产力,那么就是工业化了。

    原时空里的第一次工业化,可不是说蒸汽机成熟应用后才开始的,而是在蒸汽机成熟应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准确的说,蒸汽机的成熟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并不是说有蒸汽机后才有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是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才有的蒸汽机,这两者的先后问题是要明确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是纺织业里开始采用飞梭织布,由此导致了棉纱供应不及,为了满足棉纱供应,人们想了各种办法,最终导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由此全面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而在大楚帝国里,类似的纺织产业革新,实际上在承顺三年左右就开始了。

    老早的时候襄阳机械厂那边就利用罗志学提供的思路,搞出来了飞梭以及效率更高的纺纱机。

    当然,在大楚帝国里不叫这玩意,早几年的时候,统一称之为新式织布机,新式纺纱机,现在吗,连新式这两个字都没了,就是称之为纺纱机,织布机。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两样东西其实最开始不是用来发展什么纺织业,搞工业革命的,纯粹是当时大楚帝国为了保障军需,短时间内急需大量廉价布匹来制作军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