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话很有意思的,因为漠北蒙古是蒙元后裔,而蒙元在入住中原后已经穿右衿,从此以文明人自诩……但是俄罗斯还是蛮夷,穿的还是野蛮人的左衿,南边的清王朝入住中原后,好歹穿的是右衿,是文明人……我们文明人自然得投奔文明人……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用衣服作为理论去说,也只是代指而已,实际上背后代表的是华夏周边的各族对中原华夏文明的向往……更重要的是清王朝优待漠北蒙古,给出去的待遇还是很丰厚的。

    历史上的漠北蒙古这么干,现在不少部落或其他什么族群之类的也这么干,人家漠北蒙古各部的贵族们,现在在金陵城当文明人潇洒着呢。

    能当文明人,干嘛要当蛮夷啊!

    只是,大楚帝国不会随便给什么小部落的头领爵位,官帽子啊……这又不是大白菜,哪能随便给啊。

    没有一定的实力在手,你凭什么要大楚帝国的优待,还给你的爵位?

    而很多反叛的土司,就是实力不咋地得不到优待,或者说对待遇不满意……都是一群眼高手低的人……当然不排除有那么几个是野心家之类的。

    不过都无所谓,反正对于这些没啥实力的叛军,大楚帝国的应对方式一向来都是很单一的:杀!

    至于你说实力强大的部落头领对待遇不满,然后反叛什么的……大楚帝国高层又不傻,对有实力的部落首领,早早就用高官厚禄招揽了……

    比如漠北蒙古的那几个部落首领,这几个人的待遇就丰厚的很。

    ————

    教化之余,大楚帝国还会集中力量在当地进行屯垦。

    教化是软的,而屯垦才是硬的!

    为什么西域对于传统中央王朝而言很难统治,也很难守啊,就是因为距离太远,物资补给太困难。

    要想维持统治,驻军是不可缺少的,本族民众的数量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些人都要吃喝啊。

    这吃喝怎么来?

    这就需要进行屯垦了。

    依托当地的一些绿洲、河谷等地,尤其是哈密、吐鲁番以及周边地区还有尹犁河谷等地进行大规模的屯垦,以出产粮食供应驻军以及民众。

    只有能种田了,才能够真正的在当地站稳脚跟,要不然的话,什么都要从后方陕甘地区调集运过来,哪怕是财大气粗的大楚帝国也撑不了多久啊。

    为此,罗志学指示农林部等部门针对吐鲁番省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份针对性极强的移民屯垦政策。

    比如免费分田,发放补贴,尽可能的吸引民众自发移民。

    比如设立一批守备丙等师过去,并为守备,实为屯垦……

    之前大楚帝国在东北、北方草原都这么干,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里,很多所谓的城市,其实就是官方,尤其是军方组织的屯垦部队所建立的。

    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工业部也准备在当地设立若干的工厂,主要生产一些消耗性的军事物资,主要是弹药以及步枪、冷兵器这些。

    后续西域一带的战斗,应该就是南吐鲁番地区的零星战斗以及尹犁河谷、塔城地区以西的广阔草原地区了,但是最近的兵工厂在那里?

    在嘉峪关,不过嘉峪关的兵工厂其实规模很小,严格上来说只是一座具备生产少量弹药以及修理枪支、冷兵器的小型兵工厂。

    而供应武器的主要兵工厂,是后头的兰州兵工厂以及西安兵工厂。

    从陕甘地区调集武器弹药前往吐鲁番省甚至还要去西边的草原,那就真心太远了……

    就和当年为了支持在嘉峪关地区的作战,大楚帝国在兰州筹办兵工厂,在嘉峪关就地筹办小型兵工厂一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