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规模使用榴弹的问题在于他们的基础冶金水平太差,很难大规模的,廉价的生产出合格堪用榴弹弹壳……

    这是因为榴弹发射的时候,是需要承受极大的膛压的,同时榴弹是空心的,内部需要装足够多的炸药,而这年头用的都是黑火药,想要保证炮弹的威力,装的黑火药可不能太少。

    这意味着,弹壳不能太厚,而弹壳不能太厚的话,又需要承受极大的膛压,这就对材料要求非常高了,更别说如果想要榴弹爆炸后形成大量的破片,而不是只靠的冲击破以及那炸成两半的弹壳商人,就需要采取弹壳预制破片。

    这些要求结合起来,就导致了普通生铁很难搞得定。

    楚军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很简单,楚军的榴弹弹壳直接用钢材生产的。

    你说土着也用钢材生产,哪怕只是低碳钢……这材料的来源也不好解决,只能手工锻打的方式来获得原料,这价格可贵了去。

    就算有了原料,然后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加工这些钢材?

    钢材的加工可不容易。

    这些困难都结合起来后,导致了很多土着国家明明知道大楚帝国的榴弹炮,也有样品,但是就是没办法彷制……或者只能少量彷制,根本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并应用于战场上。

    军工产品嘛……你得考虑价格!

    用熟练工匠花费漫长的时间,手工生产钢制榴弹,先不提质量问题,光是成本就是难以忍受的。

    因此这些土着国家们尝试一番后,基本都会放弃,然后转头去搞铁制榴弹……这玩意虽然爆炸后威力不怎么样,有效射程也短,但是好歹在他们的技术范围之内,威力不足也可以通过加大口径来弥补缺点,就和最开始的楚军一样。

    楚军在统一战争中前期,使用的可都是清一色的大口径臼炮,走的是威力不足口径来凑的路子。

    如今这些欧洲国家们也这么干,不过这些早期臼炮在野战中不太好用。

    楚军当年的臼炮体系,一般都是用来攻城的,基本没在野战中大规模使用……不是没尝试过,而是尝试过了,但是结果不如人意甚至很悲催,所以才会放弃把早期的榴弹用于野战。

    目前,欧洲人就只能依靠射程只有几百米的野战炮,再加上射程更进,威力也不咋地的一些臼炮对抗楚军的炮兵部队。

    如此在楚军的火炮体系面前自然也就不堪一击了。

    毕竟楚军有着极大的火炮射程优势,人家楚军炮兵又不傻,可不会在三四百米范围内和你对轰,而是躲在千米外开炮。

    这种情况在东北非地区的几场中小规模的战斗力体现的尤为明显,海军陆战队的炮兵们,都是在千米外开火,利用射程上的巨大优势来获得战术上的优势,而战术上的优势积累之后就变成了战略优势。

    然后那些欧洲殖民军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单方面挨打了……然后尝试进行调整,不管是反击还是撤退,最终都会落入下风。

    一场败,场场败,最终溃败就在东北非地区里上演了……甚至这种溃败都传染到了隔壁当地的土着那边。

    楚军由北向南,沿着海边向推进的时候,沿途的一些当地土着都会主动放弃城市,不敢进行任何的阻拦!

    楚军太吓人了!

    不仅仅是海面上的那支庞大的让人绝望,高呼魔鬼的舰队让人恐惧不已,楚军的上岸作战的地面作战部队也让人绝望。

    对于当地土着们的主动溃逃,然后把一些港口城市拱手相让,楚军方面自然也不会客气,干脆把东北非的沿海地区都一口气拿下来了,并控制了所有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完成了对东北非沿海地区的全面实际控制。

    只不过后续还需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