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秦晚词教给满满的一个道理,就是只要能让百姓顿顿有粥喝,那都算是明君了。

    而能让百姓顿顿能吃饱,那就是千古名君。

    在北城的时候,他就深有体会,可是,都不及这几天,在这个小村庄体会的深切。

    南宁毕竟是晋国的都城,就是北城西城那些最穷困的地方,顿顿能吃上米面也不是特别难。

    但是这边儿,主食一般是小米,粟等,和土豆地瓜玉米掺和着吃。

    这里一年只能成熟一个季节的粮食,和那些一年两季三季的地方不能比。

    可就是这样,这里的村民,依旧善良,淳朴,爽朗。

    仿佛真的应了那句,活着,其实就是无比幸福的事情了。

    满满也看的更清楚,对于这些最底层的农民来说,他们真的是不在意龙椅上坐着的是谁的,他们在意的,最多的是,能不能日子过得安宁,能不能吃饱饭。

    圆圆看到满满的眼泪,过来给他擦干:“弟弟,娘亲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彻底懂了。”

    大家也都点头,仿佛心里打开了一扇门,都明白了很多。

    就连莹宝和轩宝,哪怕没跟着秦晚词学了这么长的时间,也被这一幕震撼。

    莫予言揽着莹宝和轩宝:“看吧,生活才是更好的老师,这里,有你们在家里那一个大宅子,在书卷里,永远都学不到的知识。”

    莹宝和轩宝机械的点头,还不能从心底的震撼中走出来。

    而莫予言,则是看着和孩子们说话的秦晚词,眼里都是赞赏和敬佩。

    尤其是吃晚膳的时候,秦晚词用火炕烤了点儿空间里的蜜薯,孩子们破天荒的,根本就不剥皮了,直接都吃了下去。

    看到了这种情况,他们做不到浪费一丁点儿粮食了。

    红薯的种类很多,蜜薯,白薯等等,而黄心蜜薯,更是香甜可口。

    秦晚词在院子里育苗,然后让莫予言和孩子们一起,背着小竹篓,挨家挨户的送小苗儿去了。

    地里的玉米还没收,但是这里地广人稀,谁家都有个小院子的,扎着篱笆墙。

    院子里种点儿豆角茄子土豆什么的,平时多个菜,多余的晒干,冬天也可以吃。

    正好也都收了,刚刚中了半边儿的白菜。

    因为是地瓜苗,乡亲们也没推辞,都收下了,连夜就种在了院子里,或者当街开辟出来的田垄里。

    空间小苗儿,好养活的很,长势很快,看着就喜人。

    嫩嫩的芽儿也能炒着吃。

    作坊建立好了,便开始招工,工钱都是按照所有“晚记”作坊统一标准。

    黄豆酱,豆瓣酱,肉酱,都开始投入生产。

    而抓了小猪仔,开始养殖,香肠也开始少量的生产。

    这里冷,若是不吃肉,不喝酒,冬天难熬的很。

    村子里的屠户都直接到了作坊里工作,每天喜气洋洋的。

    而安邑的那种烈酒,也在作坊后面开始酿造。

    需要大量的人工。

    里正还走访了其他邻近的村子,合适的人都可以来应聘。

    没应聘上的男丁们,还自发的开始修路。

    作坊建好了,运不出去的话,也是难题。

    用山上的石头,混着沙土,把路修的平平整整的,哪怕是雨天也能走牛车。

    修路的人不要工钱,但是作坊却管了他们的三顿饭,这让原本一天就两顿饭的他们,更加的干劲儿十足了。

    而火炕孵小鸡,其实本来就是在这边儿传下去的,也有人掌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