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光。

    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词。

    一种常见到不能再常见的现象。

    却是一缕贯穿了人类科学史的、到22世纪都依旧扑朔迷离的迷雾。

    说起光这东西,后世许多人脑海中蹦出的应该先是波粒二象性。

    接着是迪迦奥特曼,然后是光的干涉衍射这些字眼儿。

    其实吧。

    人类对于光本质的思考,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端倪了。

    例如在古代东方。

    人们认为太阳是神灵的化身,例如羲和、日主、东君,还有被后羿射下来的金乌等等。

    而古代西方呢,一开始流行的是恩培多克勒的看法。

    他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气、土四大元素组成的,而人的眼睛是女神阿芙洛狄忒用火点燃的,光也属于火。

    恩培多克勒后的柏拉图则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光。

    分别来源于眼睛,被看到的物体以及光源本身。

    至于视觉,便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柏拉图再往后,便出现了卢克莱修、阿尔·哈桑这一大堆的唯心思想。

    而思想一多,自然就会有人去用实际手段验证真伪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历史上第一次对光传播有明确研究记载的文献并不是出自西方,而是由华夏先贤所著的《墨经》。

    《墨经》约完成于周安王14年癸巳,也是就是公元前388年,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案例。

    这個案例出自《墨子·经说下第四十三》:

    【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景就是影,指物体的影像。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

    光线象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

    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射过小孔,成影在上边。

    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

    这个描述光的宏观性质完全一致,也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除此以外。

    墨家还知道另一个概念——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

    內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

    《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因此当时的墨家也已经研究出了光线的聚集原理。

    不过可惜的是。

    由于华夏古代科学体系不完备的缘故,在光学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华夏的出彩点就不多了。

    当然。

    这倒不是说华夏没人研究光学,而是华夏在《墨经》之后,找不到一个能够被梳理成时间线的光学研究记录。

    而在西方,欧几里德在《反射光学》一书里研究了光的反射问题,托勒密对光的宏观性质进行了补充。

    后来又出现了开普勒之类的研究者。

    到了1621年。

    尼德兰物理学家涅耳,总结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接着在差不多同一时间。

    笛卡尔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的《折光学》中,率先提出了这样的可能:

    光是一种压力,在媒质里传播,并且世界上存在以太这种物质。

    也这也是近代光学的万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