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根据徐云此前提出的思路。

    整个实验方案一共有以下几个模块需要完成:

    1.一个短时效的破缺场。

    2.液氙、水基液以及电子束。

    3.两组光电效应管以及对应的光程差散射角度Θ。

    4.J/psi粒子修正模组。

    5.孤点粒子生成环节。

    6.闪液重量、同位素,附加电场的大小设定等等

    其中2和6相对比较简单,面前属于‘材料’的范畴。

    所以这两个环节,便被交给了季向东负责。

    因为这个过程涉及到了很多设备的线下调试,只有对设备最熟悉的人才能完成。

    孤点粒子的生成嘛

    则当之无愧的落到了潘院士和赵政国身上。

    毕竟他俩对孤点粒子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了,过去一段时间他俩睡觉的时候都能梦到这玩意儿。

    唔,上面这句话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

    至于其他几个项目则被细分成了几个小组,分别由五到八位院士带队进行适配。

    周绍平负责的是破缺场的预设定,也是个非常复杂的活儿。

    这个破缺场要把费米子的场和电磁场耦合一起,设计出一个以参与粒子质量为本征值的矩阵。

    同时呢。

    还要列出参与粒子波函数组成的列向量。

    考虑到一些鲜为人同学只看得懂每个汉字,这里用一个更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

    此前提及过。

    所谓双电子捕获,就是为了让电子冲入原子核撞击质子,让它发生β+衰变。

    这两颗电子进入原子核的顺序不是【先后】,而是【同时】。

    这对于微观能带来说是一种非常低概率的事儿,没有一定特定的环境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电子的角度啊、速度啊、拉格朗日量啊、4势构造之类的都要设定严密才行。

    同时由于孤点粒子是真正的‘孤例’,此前无迹可寻。

    因此整个设定过程,只能靠着经验或者说院士们的感觉进行适配。

    周绍平小组连同徐云在内一共有四个人,被安排到了一个临近的小单间内。

    小单间的面积大概二十多平米,正中央摆着两张桌子,桌上放着四台笔记本电脑。

    之前和众多院士的讨论让周绍平消耗了不少精力,看上去人有些萎靡。

    不过他还是拒绝了助理的搀扶,独自走到桌前,双手撑着桌沿说道:

    “好了,各位,咱们时间有限,废话就不多说了。”

    “小马,小钱,你们抓紧时间列出一个Proca方程,把BCH公式做个级数展开。”

    “至于孤点粒子的生成元.我看看啊”

    说完他俯下身子,动作缓慢却不生涩的滑动了几下鼠标:

    “哦,已经解锁权限发给你们了,你们上系统看看。”

    听闻此言。

    两个称呼里带着小字,实际上已经四十多岁的男子齐齐应了声是。

    随后周绍平又看了眼徐云,沉吟片刻,说道:

    “小徐,伱就先做一下Pauli矩阵吧,要是顺利就引入额外的平庸分量再试试。”

    徐云知道周绍平这是还没完全信任自己,所以把Pauli矩阵这个相对靠边的任务交给了他。

    这个任务比较偏向细枝末节,即便徐云做不出来,周绍平也能迅速完成补救。

    周绍平有这种心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