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除了中子源项目组之外,其他同志们呢?你们还需要哪些设备和人手?“

    唰——

    朱光亚话音刚落。

    台下的王承书便立刻举起了手:

    “朱主任,我有要求!”

    朱光亚见状也不意外,对她做了个请的手势:

    “承书同志,请说。”

    王承书闻言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道:

    “朱主任,我需要大概八名.不,七名在金属结构方面有一定水平的同志,以及两位经验丰富冶金工程师。”

    “另外设备方面则需要一处独立的冶金车间,面积倒是没有太大要求但一定要封闭,另外还需要一个高压锻造设备来铸造模具.”

    “还有就是.”

    王承书零零散散提了一大堆要求,比王方定的诉求要多上了好几倍。

    不过这也是情有可原。

    虽然王承书和王方定他们都是在不久前【太上】项目阶段调度来的基地,但二人的情况却差别很大。

    王方定从两年前就开始了反射性核素的研究——有上边红头文件指示的那种。

    他在原子能所中虽然不是什么所长主任级别的领导,但多多少少也是个科室负责人。

    这次王方定的团队还是满编性质的迁移到了221基地,连一个人都没拉下。

    加上钱秉穹给了他碳酸钡镭盐,研制中子源的人力和物资其实已经很充足了,顶多就是补充一些边边角角而已。

    但王承书却不一样。

    她目前没有负责明确的项目和团队,属于个人性质的调岗,目前还在适应着基地的生活呢。

    如今她打过交道并且勉强算是有一定交情的同事,甚至连十个都不到。

    因此她想要负责项目研发,显然必须得要“招兵买马”。

    例如这次她分配到的燃料层球碎片生产。

    这个环节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主要难点就在于需要生产出32个相同大小的六边形金属块,而且精度要精细到微米级。

    因此生产团队无论是结构还是冶金方面,必然都需要有资深专家坐镇才行。

    朱光亚显然也很理解王承书的难处,于是很痛快的便点了点头:

    “没问题,冶金方面的专家简单,至于金属结构方面的同志.就从三分厂调度吧。”

    “博文同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艾容同志他们小组似乎就是七个人?”

    听到朱光亚的问话。

    他右手侧一位戴着黑色眼镜梳着大背头的男子立刻点了点头。

    他是基地人事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名叫周博文,也是国内少数受过专业人事管理教育的专家:

    “没错,算上艾容同志本人,382小组一共有七个人。”

    “他们现在有生产任务吗?”

    周博文扶了扶眼镜架,翻开面前的一个小本子扫了几眼,斟酌着道:

    “唔有一个金属曲面腔体的生产任务,不过设计图纸大前天已经完成了。”

    “设计图完成了?那生产环节可以转交其他同志代为完成嘛!”

    朱光亚闻言果断大手一挥,同时看向了王承书:

    “承书同志,把艾容同志他们小组调到你那儿怎么样?”

    “艾容同志.”

    王承书回忆了几秒钟,忽然想到了什么,眼中闪过了一丝惊喜:

    “朱主任,您说的莫非是五菱柳机那位设计和生产出1101型汽油机的总工程师陈艾容同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