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无疾只是淡淡一笑,说道:“过奖了。”

    府里的丫鬟进来奉茶,这些人便与郑无疾攀谈起来。

    其实是在试探,想看一看郑无疾究竟吃哪一套。

    因郑无疾不肯收礼,他们也不敢再提送礼的事。

    生怕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到自己身上。

    况且郑无疾这么年轻,在仕途上必然有很大的野心。

    所图非小者,多半不会计较眼前的利益。

    所以还是小心为妙!

    但自始之郑无疾的态度又十分和蔼可亲,言语风趣,丝毫没有官架子。

    商人的本性便是投机,见郑无疾如此随和,他们多少还是有些心痒。

    要知道,想要在这地方发财,没有长官照应是行不通的。

    因此为首的那个商人便说了这么一句:“大人,但有用到小的们的地方,只管开口,绝不推辞。”

    郑无疾听了,很是高兴,便说:“你们各位在这陈州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商户,必然是乐善好施的。

    前两日我和夫人在闲话时,还说到就快到重阳节了。

    京城旧俗,重阳节时各商户都会出些善银,做冬衣,备酒肉,给各家的老人送去。

    咱们陈州向来民风淳朴,孝老敬亲,似这般善行也该多做才是。”

    这些人一听便明白了郑无疾的意思,于是满口答应道:“知州大人且请放心,我们回去后便倡导商户们捐些银子出来,必要把这件事做的圆圆满满。”

    “那就有劳各位了,但有一说,出不出钱全凭自愿,出多出少也是一样。”郑无疾笑着说道,“列好花名册,将人名钱数写清楚,本官要将这善行刻字记功。就立在这十字街头,供百姓称颂传扬。”

    这些人自然也说好,又说了一会儿闲话,方才纷纷告辞。

    郑无疾亲自将这些人送到衙门口。

    这几个人出来后,自然要议论几句。

    “这知州大人可真是个会算计的,拿咱们的钱给他买官声。”

    “的确是个聪明人,表面上没收咱们的礼,可咱们的钱一分也省不下。”

    “更要紧的是,一旦刻了碑,年年这钱就都得掏了。”

    “那就别管了,总之这人情咱们送到了也就是了,管他最后是给了谁呢?”

    这些商人和做官的一向密切,不久之后也听说了郑无疾过生日事。

    既然各知县都送了礼,他们这些商户焉有不出血的道理?

    此时在他们心中,郑无疾已全然是一个沽名又贪财的人了。

    郑无疾生日的前三天,就已经开始收到各处送来的礼金了。

    这位口口声声不肯收礼的知州大人,收起钱来那叫一个痛快。

    可谓来者不拒,多寡不嫌。

    送礼的人都不禁叹一句:“吃相实在不大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