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不透明,其他地方的士族,就可以随便地妖魔化他们。

    庞统正是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才以这一点,作为晋升之姿。

    当时王易听完之后,立即就是一拍大腿。

    这确实是他的疏忽。

    作为一个现代人,居然连舆论的重要性都忘记了,真的不应该啊。

    所以在和庞统仔细聊了之后,王易和庞统一起,拿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计划。

    庞统写了那篇展示刘备治下具体情况,和考官制与之前察举制利弊比较的文章之后,利用刘备地盘上已经完成成熟的印刷能力,王易制造了大量的传单,然后通过行往各地的商队,将这些传单,发向徐州和扬州之外的所有地方。

    换了若干年以后,有人发传单,那当地的官府肯定是马上就抓起来了--因为谁都知道这种东西会带来什么后果。

    然而在这个时候,还从来没有人能用发传单的方式来宣传。

    因为纸张,在刘备治下才真正推广开来呢。

    这些传单,很快就在刘备治下其他地方的大城市里出现,小地方倒是几乎没有,因为读过书的,现在基本都在大城市里。

    尤其是襄阳、颍川、邺城这三个现在有着最多士族的城市,更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家族,都拿到了这样的传单。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士子们有的怒骂,有的若有所思,而在传单的后面,刘铭还加了一句话:欢迎天下有识之士,以写文章的方式,来辩论一下。真理越辩越明,没什么不能讨论的。

    当下荆州的名士宋忠,邺城的名士陈琳,就纷纷写文章,批判庞统的这一篇文章。

    庞统则是不甘示弱,连连写文反驳,这些文章通过快马,传递到各地,给各地的士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士子被卷进来,那些文辞锋利敏锐的士子们,在乱世中往往没什

    么发挥的余地,现在算是找到机会了,当下天下无数文章乱飞,有的影响力大一些,有的影响力小一点。

    相比起来,刘备地盘上这样的文士还是少一些,毕竟刘备的考核用人,以实用为主,擅长诗词歌赋的都扔到杂学那一栏去了,杂学官虽然品级不低,然而没什么权力,聪明人们还是更喜欢以文韬武略来获得功名。

    然而因为事实摆在面前,庞统的文章辩论,依旧是占据了一定的上风。

    实际上就算是处于下风,王易也不在乎。

    这些东西能够传播出去,那就是一个极大的胜利了!